EB病毒是导致鼻咽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2016-12-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EB病毒:鼻咽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据介绍,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的发病率约为15/10万,远高于欧美国家不足1/10万的发病率。最早研究认为,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与发病率差异相关,如广东地区的居民食用咸鱼较多,及当地饮水卫生等。后来发现同是广东人,广阜人群的发病率最高,早期从北方迁移过来的客家人其次,潮汕人发病率则比较低,与北方人群相近,而且10%的患者有家族史。因此,人种差异也被认为与鼻咽癌发病密切相关。
除上述因素外,目前被认为最强的鼻咽癌致病因素是EB病毒,因为在几乎所有患者的肿瘤细胞中都可发现EB病毒,是否会发生鼻咽癌与患者感染EB病毒的类型、EB病毒是否发生了活跃复制都密切相关。因此,越来越多的鼻咽癌研究开始聚焦于EB病毒。
病毒抗体:已用于鼻咽癌早筛
EB病毒有什么特点?它与鼻咽癌有着怎样的联系?该病毒对我们诊治鼻咽癌有哪些帮助呢?
EB病毒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疱疹类病毒,有人推测在人类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进入人体的EB病毒通常会长期潜伏在B淋巴细胞中,病毒不复制并只表达少部分基因。在没有外界诱因、感染者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它们可以一直潜伏下去。反之就会活化并发生复制,与其他因素协同最终引发鼻咽癌或其他疾病。
EB病毒通常在口腔上皮细胞中复制,在唾液中含量高,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对我国3~5岁儿童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儿童已经感染了该病毒,由此推测很多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被家中长辈感染。而欧美等一些国家因喂养习惯与我们不同,加之分餐制的普及,很多人是在青少年时期才因接吻等其他方式而感染。与我国儿童早期无症状被感染不同的是,青少年期初次感染EB病毒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发热、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为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约两周后自愈,因此这也被人们称为“接吻病”。
当患者感染EB病毒后,血液中可出现EB病毒抗体,但也有些抗体只在病毒复制的时候才会出现。在鼻咽癌早期甚至在发病前几年,就可以检测到EB病毒抗体升高。基于这个特点,人们研发了可用于筛查早期鼻咽癌的EB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目前已在广东地区鼻咽癌高危人群的健康体检中推广,提高了鼻咽癌的早诊率。
研发疫苗:尚处于探索阶段
因为有了乙肝疫苗,HBV相关肝癌已经明显减少,同样的HPV疫苗也有望大幅减少宫颈癌,那么有没有可能研发EB病毒疫苗用来防控鼻咽癌呢?
如果能够研发出疫苗,并在高危人群中应对鼻咽癌当然是很理想的,但目前看来这个时机并不成熟。相对于HBV、HPV病毒而言,EB病毒是个大家伙,它的基因组足有kb,而前两者都不足10kb。由于体积足够大,EB病毒表面有多种糖蛋白,具体哪些糖蛋白可以诱发保护性抗体,从而预防鼻咽癌的发生尚不清楚。研究发现,在南方人群中携带的EB病毒和北方人携带的通常是不同亚型,肿瘤患者和正常人携带的亚型也有差别。而要通过病毒研发疫苗,首先需要明确哪种亚型容易引发肿瘤,继而研发针对致病亚型的疫苗更加有效。这也正是该团队目前研究的重点,同时,该团队也正在积极探索研发EB病毒疫苗的最佳方案。
对抗鼻咽癌:未来可能的角度
其一是设计更理想的鼻咽癌筛查模型。目前,我们通过病毒抗体进行鼻咽癌早筛,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可达到90%,尽管优于很多肿瘤的早筛手段,但仍有10%的健康人会被检出假阳性。为此,该团队期望能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制定一个综合筛查模型,将高致瘤性病毒亚型、抗体滴度、遗传病史即高危基因突变以及不良生活习惯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考量,以提高早筛准确率。
其二是一种大胆而新奇的设想,就是让EB病毒“撑爆”肿瘤细胞。曾教授解释说,由于EB病毒特异性地出现在鼻咽癌肿瘤细胞和少量口腔黏膜细胞中,有人设想通过刺激EB病毒大量增殖,当数量足够多的时候“撑爆”肿瘤细胞,使其裂解。同时,无法躲藏在肿瘤细胞中的EB病毒还可以激活免疫系统,让机体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目前,相应的治疗药物已在临床试验中。
如果您对上述信息感兴趣,请白癫疯医院治疗白癜风用什么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