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90后二孩妈妈患癌症晚期可惜,如果

2021-9-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最近

90后的陈女士胸部有点不舒服

原本以为没什么事

医院一查

竟是乳腺癌晚期

陈女士

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她说六年前身体就有征兆

扩胸的时候一直感觉胀

只怪自己太大意了

之前生了小孩之后有点小小的块,我就没在意,以为生了小孩都有。我就没问人家,因为不痛不痒我就没在意这个事。

经检查

陈女士肿块有8.5公分

覆盖了整个乳房

腋窝也有摸到重大的淋巴结

结果出来考虑乳腺癌

包括腋窝也是转移癌

医生说这其实是个局部晚期了

24日下午

医院普外科病房

年幼的儿女一直围着她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

她已忍不住悄悄地侧脸流泪

孩子的问题

她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主治医生说

乳腺癌作为一个体表的实体肿瘤

现在的医学发达

早期治疗效果非常好

治愈率是95%

提醒女性朋友们

一旦乳房发现肿块

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90后

30岁不到

却罹患癌症晚期

实在觉得遗憾

所以早期筛查真的很关键

年轻人最容易得的几大癌

鼻咽癌

30岁以上高危人群

鼻咽癌是非常高发的癌症,尤其爱吃腌制食品的人注意。

30岁之后如果符合下面这些条件的任何一项,医院做鼻咽镜检查哦。

◆EB病毒抗体阳性

◆家族有鼻咽癌病史

◆颈部出现异常的肿块

乳腺癌

20岁开始注意自检

乳腺癌是非常常见的女性癌症,而且生病的年龄越来越早。比如姚贝娜,因为乳腺癌去世的时候才35岁。唱《叶子》的阿桑,也是35岁的时候因为乳腺癌去世的。

美国癌症协会的筛查指南,建议女性45医院做相关检查,但中国抗癌协会的建议年龄是从40岁开始:

但是如果你符合下面这些条件,乳腺癌很有可能提前找上你:

◆熬夜不健康饮食胖抽烟缺乏运动

◆生了宝宝之后没有母乳喂养,或者喂养时间很短

◆有家族患病史

◆使用联合激素治疗5年以上

◆初次例假早于12岁,或绝经晚于50岁。

◆初次足月生产晚于35岁,或者40岁以上未生育。

20岁开始建议经常进行自检。不过,不建议非高危人群在40岁以前进行放射性的乳腺检查。

年轻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本身比较低,而且乳腺组织比较致密,X线穿透力差,不好诊断,反而容易受到不必要的放射伤害。

不过如果符合以下3个条件,你要在20医院进行B超或磁共振检查哦。

◆直系亲属患有乳腺癌

◆患有乳腺导管或中重度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

◆有胸部放疗经历。

宫颈癌

21岁后每3年检查

宫颈癌是医学界认为的“最有希望被人类征服的癌症”。早发现早治疗,就可以早控制。美国癌症协会建议从21岁就开始:

胃癌

高危人群做胃镜

上班的人都经常饮食不规律、熬夜,这些习惯其实都很容易导致胃炎或者胃溃疡,然后在一定条件下诱发癌症。

胃癌的发病率占全球癌症发病的四成。如果你符合下面这些高危条件,建议你去做一次彻底的胃镜检查。

带爸妈去定期检查的几种癌症

下面这几种癌症的高发年龄都集中在40-65岁。

食管癌

40岁以上高危人群

如果爸妈在40岁以上,而且满足下面表格中的任何一条,医院做一次普通内镜检查。

下面这个是食管癌筛查的基本流程:

Ps:SM1和AM2是病变浸润黏膜下层的不同程度。

肝癌

40岁以上高危人群

肝癌是中国的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年龄在40岁以上,又符合下面这些高危条件,建议去做腹部B超+血清甲胎蛋白检查。

结肠直肠癌和息肉

50岁以上开始检查

结肠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

美国癌症协会的建议是,从50岁开始,无论男女都应该做以下这些检查计划中的一种:

按中国的《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下面这个问卷得分在2分以上,都应该进行结肠镜检查,在0分以上,也要考虑做大便隐血筛查或血清(浆)标记物筛查。

肺癌

55岁以上的老烟枪

如果年龄在55岁以上,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就需要每年做一次低剂量的CT胸部扫描了。

不要以为癌症要等到你4、50岁了才会来

每次体检的时候多花几百块做个彻底检查

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哦豁,晚期”的可能性

赶快把这份时间表收藏起来

等到年度体检的时候,拿出来瞅瞅

来源

综合都市现场、成都生活

编辑

黄青

审定

陈佳勇

核发

舒琼

领导说了,点个小花

南婉儿的工资就涨五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calo.com/byawh/1029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