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医院肿瘤科为患者重燃希望之光宁
2025/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希望,对于每一个罹患癌症的患者来说,无疑是生命中的那道光。医院肿瘤科,医护人员让这道光照进了患者们的心中,让他们从绝望中起身,让生命重新起航。对于28岁的雯婷(化名)来说,那是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日子。怀孕4个月开始,反复且不断加重的腰痛让雯婷度日如年。起初,她认为只是怀孕期间腰腹部负担重、激素分泌异常产生的正常反应,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腰痛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她的承受范围。“最初还能自己走路,但很快便只能卧床,坐起来吃几口饭就痛得只能躺下,上个厕所都会痛哭。”在极度疼痛的情况下,怀孕8个月的雯婷选择剖腹产生下孩子。原以为孩子的出生会让自己远离疼痛,可雯婷却被更黑暗的阴霾笼罩了。头皮肿物活检显示,雯婷为肺癌四期,且多发转移。“一直以来我身体都很好,家族里也没有癌症遗传史,我才28岁,怎么就得了这个病。”起初,除了身体的疼痛,让雯婷更痛苦的是心理的折磨,她在手机上查询着和自己病症相关的资料,可越查越绝望,直到今年2月,她在家人的陪伴医院肿瘤科治疗。“我们给你进行的基因检测提示,你有一个基因存在突变,适合使用靶向药进行治疗。”医院肿瘤科主任张剑军的一席话如一束亮光照进了茫茫暗夜,让希望重新回到了雯婷的生命中。那是让雯婷记忆深刻的一天,今年3月2日,她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正式开始了靶向治疗。半个月后疼痛慢慢减轻,止痛药减量;2个月后可以在家人的搀扶下行走;2个半月后可以自主行走,止痛药完全停服......“我觉得自己活过来了。”在医院肿瘤科病房,第三次来复查的雯婷说。她告诉记者,住院的这些日子,她每天都会和两个孩子视频通话,听大女儿碎碎念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看小儿子冲着屏幕这边的她咿咿呀呀。“为了孩子,我也要坚强地活下去。”雯婷说。“医护人员给予我支持和鼓励,更重要的是,在他们有针对性的治疗下,我的疼痛慢慢消失了。”从绝望到现在的信心满满,雯婷说,她最要感谢的就是带给她希望的医护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病入骨髓,无可救药是扁鹊对蔡桓公疾病的诊断和无奈,而在医院肿瘤科的病房内,晚期鼻咽癌全身广泛骨髓转移的许先生则是幸运的。记者第一次见到许先生,是去年11月的一天。当时正在医院肿瘤科采访的记者,巧遇了在家人的陪伴下为肿瘤科医护们送锦旗的许先生。再次遇到时,医院复查,而此时的他精神矍铄,十分健谈。但时光回溯到4年前,那时的许先生和如今判若两人。年,许先生被确诊为局部晚期鼻咽癌,在这期间他接受了同步放化疗,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然而好景不长,年7月,许先生右髋部剧烈疼痛导致卧床不起,PET-CT检查提示全身多发骨转移伴右侧股骨颈病理性骨折,右侧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之后,许先生接受了右股骨病灶切除术和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病理证实鼻咽癌转移到了右侧股骨。术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许先生开始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而且进行性加重,医院医生告诉许先生的家属:患者身体状况太差,不能耐受抗肿瘤治疗,医院临终关怀。这样的结果让许先生的妻子和女儿无法接受,擦去眼泪,他们又在朋友的推荐下,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医院肿瘤科寻求救治。初入院时,许先生极度虚弱,并伴有持续低热、多处骨痛。“当时的化验提示,患者中度贫血,Ⅱ度血小板减少。”但经过升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治疗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不升反降,这引起了张剑军的警觉——很有可能出现了骨髓转移。而之后许先生骨髓穿刺活检检查结果也证实,他的鼻咽癌已经转移到了骨髓。肿瘤转移到骨髓亟需抗肿瘤治疗,可重度贫血、Ⅲ度血小板减少又属于抗肿瘤治疗禁忌症。两难之下,张剑军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决定给许先生尝试PD1抑制剂联合小剂量化疗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幸运的是,治疗1个疗程后,许先生骨痛明显缓解,肿瘤标志物逐渐下降,更可喜的是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指标明显回升,这让医患双方看到了希望。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许先生在医院肿瘤科又后续接受了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并顺利过渡到免疫联合靶向维持治疗。年11月的那天,是许先生“重生”的日子。经复查PET/CT显示:骨、骨髓、淋巴结转移灶全部消失了,先后2次复查骨髓穿刺活检均未见肿瘤细胞,肿瘤标志物、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这4年就像一场梦,最让我开心的是,梦醒来一切都回到了从前。”许先生清晰地记得病重时喝口米粥都会吐的日子,清晰记得连筷子都拿不稳的日子,但如今的他已经回归了正常的生活状态,能够胜任常规家务,也能参加亲戚朋友间的娱乐和聚会。接受采访时,张剑军告诉记者,雯婷和许先生是新方法在肿瘤治疗中运用的成功案例。虽然恶性肿瘤转移的诊治目前仍是临床上的难点,但在医患充分沟通、相互信任的前提下明确诊断,再针对患者病情科学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医患齐心协力总有可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无论肿瘤处在哪个阶段,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病情,都不要放弃希望,相信医生,相信家人,相信自己,生命总会给予你最好的馈赠。”说到这里,张剑军的脸上露出坚定且会心的笑容。记者手医院采访时,总免不了遇到身患各种疾病的病人。他们紧锁的眉头会因为医生的几句安慰而舒展开来。“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我采访过很多医生,这也是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们告诉我,医疗技术还有很多未攻克的难题,但是对患者的抚慰却是每个医生都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在他们的心中播下希望。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