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马骏教授团队创新放疗减毒新技术,

2025/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日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牵头,联医院,医院共3家单位,共同完成了一项鼻咽癌患者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对比标准放疗的前瞻性III期临床研究,首次创新鼻咽癌患者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的“减毒”新技术,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研究于英国当地时间年2月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BritishMedicalJournal,BMJ),同时入选了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年会口头报告。鼻咽癌具有明显的地区流行性,全球47%的病例发生在我国,其中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尤为高发,严重威胁华南地区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毒副反应明显,容易损伤鼻咽周围的重要器官。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基地之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承担国家肿瘤防治重任,在全国尤其是华南地区及港澳台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学科地位、综合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中心常务副主任、常务副院长、鼻咽癌多学科诊断与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鼻咽癌放疗首席专家马骏教授从事鼻咽癌临床诊治研究34年,依托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致力于鼻咽癌临床分期、综合治疗及精确调强放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曾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把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由90年代的60%提高到目前的84%,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同时,他带领团队致力于为放疗“减毒”,在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基础上不断改善生活品质。咽后淋巴结是鼻咽癌的颈部转移首站,初诊时转移率高达70-80%。年,马骏教授、孙颖教授、毛燕萍主任医师团队发现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咽后淋巴结分为内侧组和外侧组,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在外侧组,内侧组极少受累,发生率不超过1%。然而在治疗患者时,既往推荐鼻咽癌全咽后淋巴结区预防照射。由于相关毒性大,放疗后晚期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5.4%,而且这部分患者中有66.9%会发生误吸,12%会有吸入性肺炎,10%不能正常饮食、需要依赖鼻饲管或者胃造瘘,生活质量较差。在此基础上,马骏教授等牵头联合医院医院,于年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的3期临床试验,比较了鼻咽癌内侧组咽后淋巴区豁免放疗与标准放疗(内、外侧组均接受放疗)的临床结果。数据显示,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3年总生存率、无区域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在两组间均相似。但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组的放疗相关毒副反应,包括急性黏膜炎、急性吞咽困难、体重下降以及晚期吞咽困难等,发生率较标准放疗组降低约10%。而且,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豁免放疗组在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是否容易疲劳及吞咽困难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标准放疗组。这一结果表明,鼻咽癌患者内侧组咽后淋巴结区的豁免放疗“减毒”新技术,不仅有效减少咽缩肌及声门上喉等吞咽相关结构的照射,而且在确保患者治疗效果不降低的同时,明显减少放疗中的黏膜炎、吞咽困难、体重下降等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将使99%鼻咽癌患者从中受益,今后有望改写临床鼻咽癌治疗指南,造福更多鼻咽癌患者。(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李文芳)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calo.com/byazz/1032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