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高发肿瘤简介
2018-6-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肿瘤简介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与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根据新生物的细胞特性及对机体的危害性程度,又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根据恶性肿瘤的细胞类型,又分为癌、肉瘤及血液系统肿瘤。癌起源于上皮组织,如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等;肉瘤起源于间叶组织,如脂肪肉瘤,纤维肉瘤,骨肉瘤等;血液系统肿瘤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如白血病、淋巴瘤等,而癌症即为恶性肿瘤的总称。与良性肿瘤相比,恶性肿瘤的生长速度快,呈浸润性生长,易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并常有远处转移,造成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最终造成患者死亡。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癌症的发病是环境和遗传两种致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因素首先引起细胞非致死性的DNA损伤,从而激活原癌基因或(和)失活肿瘤的抑制基因,使细胞发生转化。被转化的细胞可先呈多克隆性增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演进过程,其中某个克隆相对无限制扩增,通过进一步的基因突变,形成不同特点的亚克隆,获得浸润和转移能力,从而形成恶性肿瘤。因此,肿瘤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基因病。
常见的环境致癌因素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80%以上肿瘤与之有关。化学因素包括烷化剂,苯,对苯二胺,亚硝胺,黄曲霉等,可诱发肺癌、食管癌、胃癌等;物理因素包括电离辐射、紫外线、电磁波等,可诱发皮肤癌、白血病等;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及其微生物等,如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有关,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与宫颈癌有关。
大量资料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肿瘤发生过程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增加了机体发生肿瘤的倾向性和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如结直肠癌病、乳腺癌、胃癌等。大约有5~10%的肿瘤是由遗传所得,其致病基因进一步遗传给后代的概率为50%,这表现为携带致病基因的人群具有家族聚集性,导致他们的患癌风险大幅度提高。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万例,平均每天人,每分钟有18人被诊断为癌症,有15人死于癌症,人们一生中患癌概率为22%。其中,肺癌、胃癌、肝癌成为发病与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而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颈癌使女性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年全国临床肿瘤大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年美国癌症患者治愈率可达60~70%,而我国癌症患者治愈仅为33%,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患者在发现时多处于癌症中晚期,而美国更注重早期发现。研究表明,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33%的癌症如能早期发现是可以治愈的,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癌症防控的关键所在。
男性高发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肾癌、膀胱癌、鼻咽癌、前列腺癌
女性高发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肾癌、膀胱癌、鼻咽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
肺癌简介
肺癌又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指主要发生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少数发生于肺泡组织的恶性肿瘤。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年龄在45-65岁。但由于近年来工作及生活双重压力的影响,其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肺癌是全球受累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且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据中国年肿瘤登记年报的数据显示,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3.6/10万人和45.6/10万人,均高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一位。肺癌的发生是多种环境因素(包括吸食烟草、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及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肝癌简介
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细胞分型可将肝癌分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及混合型肝癌。大约75%的肝癌属于肝细胞型肝癌。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肝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1-50岁为多,多发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8:1。目前认为肝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受环境和遗传双重因素影响。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黄曲霉素、饮水污染、酒精、吸烟、肝硬化、亚硝胺类物质等都与肝癌发病相关。此外,情绪因素如易怒,也是肝癌的诱因之一
胃癌简介
胃癌是起源于胃壁最表层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可于胃的各个部位发生,也可侵犯胃壁的不同深度及广度。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胃癌发病率为36.2/10万人,死亡率为25.9/10万人。胃癌男、女性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世界范围内大于15岁的各年龄组段胃癌死亡率男性均大于女性,比值在1.0-2.5之间。性别比值在40岁前为1.0-1.5之间,而后迅速上升并维持在2.0-2.5之间,65岁以后胃癌死亡率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胃癌的发生是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及其他一些环境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食管癌简介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以侵袭性强、致死性高为其临床特点。我国处于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地带,食管癌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之一,其发展分为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转移癌等,在其发展早期是可以做到完全治愈的。在组织学类型上,食管癌主要可分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两种,我国绝大多数食管癌病例为食管鳞癌。食管癌发病率在40-60岁期间随着年龄的增加急速上升,在60岁后增长缓慢。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是女性发病率的2-5倍。食管癌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吸烟、饮酒、热饮、食管反流等都是食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直肠癌简介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近几十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日渐西化,尤其是体力活动减少和肉类及动物脂肪摄入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男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年,我国人口标准化结直肠癌发病率男性为16.59/10万,女性为12.78/10万,男女性别比为1.39:1。结直肠癌发病的原因与腺瘤、息肉症、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慢性血吸虫病,以及肠道中高浓度的甲基胆蒽(长期便秘引起)有关,经常进食纤维性食物的人,其结肠癌发病率远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蔬菜饮食者低。此外,约四分之一的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家族聚集倾向,遗传因素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密不可分。
胰腺癌简介
胰腺癌是一种十分凶险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高侵袭性、病情进展迅速以及对治疗的抵抗性高为特点。约90%胰腺癌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因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胰腺癌患者确诊时已多属于中晚期,五年生存率小于5%,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胰腺癌的发病和死亡均呈上升趋势。中国人群中,45岁以前胰腺癌的发病率较低,45岁以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开始快速上升。男性终身发展成胰腺癌的风险大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5-2:1。胰腺癌的发病与吸烟、饮食中脂肪和蛋白摄入过高、内分泌代谢紊乱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甲状腺癌简介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除髓样癌外,绝大部分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和未分化癌三种。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与地区、种族、性别有一定关系。我国的甲状腺癌发病率较低,据统计,其中男性约0.8-0.9/10万,女性约2.0-2.2/10万。目前,已知约5%的甲状腺癌患者有同种类型甲状腺癌家族史。放射线辐射是目前唯一确定的致甲状腺癌危险因素。儿童期接触诊断性放射线检查与成年后甲状腺癌发病、既往头颈部放射性接触史与甲状腺癌的发病均存在关联。碘摄入过量或不足可能与甲状腺癌的高发有关。此外,过多接触雌激素、患有某些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大等甲状腺疾病的人群可能诱导甲状腺癌的发生。
鼻咽癌简介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对较高分化癌,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手术切除和化学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
前列腺癌简介
前列腺癌是发生于前列腺腺体的恶性肿瘤,常发生在前列腺腺体的侧叶与后叶,以后叶最为常见。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在我国,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诊断技术提高及人均寿命延长,前列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确认的前列腺癌危险因素有年龄、种族和家族史。这三项我们都无法控制,被归类为内源性因素。某些外源性因素,如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会影响前列腺癌的进程,例如吸烟酗酒、食源性肥胖等。
肾癌简介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肾腺癌,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肾脏实质恶性肿瘤,左、右肾发病机会均等,双侧病变占1%-2%。肾癌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患者比例约为2:1。肾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其发病率存在地区性、种族性以及性别的巨大差异,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遗传易感性与肾癌的发生有关。此外,研究认为肾癌的发病与某些电离辐射、化学致癌物接触、吸烟、长期憋尿、维持性透析、肥胖、高血压、患有尿道疾病、血尿、腰痛、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等有关。
膀胱癌简介
膀胱癌是指膀胱内尤其是膀胱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增殖造成的一种癌症。在中国,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泌尿系统肿瘤首位。在膀胱癌中,90%以上属于尿路上皮癌(移行细胞癌),其它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各占5%和2%。膀胱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其好发于男性,男女性别比达3:1。膀胱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遗传易感性有关。此外,研究认为膀胱癌的发病与某些职业性接触、吸烟、饮用咖啡和服用人工甜味剂,细菌、寄生虫或病毒感染,膀胱结石,某些化学制剂等都有关。
乳腺癌简介
乳腺癌是主要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乳腺癌患者中约99%为女性,男性仅占1%。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已成为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分别表现为,30-50岁年龄段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迅速上升,大于50岁年龄段中国女性的发病率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先天遗传因素和高雌激素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而其他已知的非遗传性乳腺癌可能的病因大多是通过雌激素起作用。后天获得性乳腺癌病因包括初潮早、绝经晚、月经周期短、初产晚、哺乳少、不生育、应用激素替代疗法、缺乏锻炼、饮酒、吸烟、高BMI指数和腰臀比、良性乳腺病史、乳腺组织密度高、年龄和膳食等。
卵巢癌简介
卵巢癌是指发生于卵巢表面体腔上皮和其下方卵巢间质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卵巢癌致死者,居各类妇科肿瘤的首位,对女性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我国卵巢癌的发病形势不容乐观,据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道,全国卵巢癌发病率为8.0/10万,同期卵巢死亡率为3.4/10万。卵巢癌的危险因素一般分为以下几类:生殖因素、外源激素、妇科疾病、环境暴露和遗传因素。其中高龄产妇、不孕、无生育史、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长期使用激素类药品、患有盆腔炎等妇科疾病的女性其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升高。
宫颈癌简介
宫颈癌是指发生于子宫阴道部及宫颈部的恶性肿瘤,以鳞状上皮细胞为主,约占所有子宫颈癌的90%-95%,腺癌仅占5%-10%。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署估计,年宫颈癌新发患者占女性新发癌症总数的8.8%,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全球女性肿瘤第二位。宫颈癌的发生是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确认人乳头状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病因。然而,从HPV感染,到感染形成持续性,乃至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直至最终癌变的过程中,生物学因素(HPV及其他微生物感染等)、环境/行为因素(吸烟、性行为方式、口服避孕药等)以及宿主因素(免疫状态、遗传易感性等)等多种因素在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子宫内膜癌简介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是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近年来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总体发病率是36/10万。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是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确认的高危险因素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月经失调、初潮早绝经迟、多产未产不孕者、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外用雌激素等。
灵芝~医学界公认的救命仙草;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单一的灵芝粗制品并无明显抗癌作用,高浓度的灵芝提取物(灵芝多糖)才是抗癌的主要成分。
每克含灵芝多糖高达65--85克,全球最高含量标准,国家专利纳米技术低温萃取,吸收率%,3--5天明显见效,肿瘤患者会明显感觉到心情愉悦,精神状态大幅度提升,食欲大增,活动量增加并且毫无疲劳感,增强免疫力,大大增加患者的康复希望!
佛家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把这条信息转发到你的朋友圈,也许就能挽救身边的癌症患者,挽救一个家庭。“心存善念,大爱无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