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癌症由细菌和病毒引起,这4种是罪魁祸
2018-2-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导读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曾指出,世界上约1/6癌症的罪魁祸首是细菌和病毒。在导致人体癌变的感染中,最主要的有4种细菌和病毒,它们分别是乙肝和丙肝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EB病毒以及幽门螺杆菌,主要引起肝癌、宫颈癌、鼻咽癌及胃癌等。统计表明,仅这几种病原体就导致当年全球近几百万人患上癌症。
“引起癌症的4种细菌与病毒
1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BV、HCV)
相关癌症:原发性肝癌
传染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HBV和HCV感染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这已是定论。乙肝病毒感染率高的国家和地区,肝癌也高发。研究肝癌患者的血液时,发现有95%患者感染乙肝,有10%患者感染丙肝,其中包括部分患者同时感染了乙肝和丙肝,说明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大多数原发性肝癌都是经历过乙肝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演变过程。
2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相关癌症:宫颈癌、肛门生殖器癌及口咽癌
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性接触传播
人乳头状瘤病毒,为嗜上皮性球状病毒,其中HPV16/18是宫颈癌最常见的型别。宫颈鳞癌主要感染HPV16型,HPV18则主要与宫颈腺癌有关。据有关资料流行病学统计,HPV阳性率癌前病变组为60%-87%、宫颈癌组为85%-99%。可见宫颈癌与HPV感染之密切。此外,高危型HPV-16/18的持续感染还与50%的肛门生殖器癌及20%-30%的头颈鳞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3
EB病毒(EBV)
相关癌症:鼻咽癌、淋巴瘤
传染途径:唾液传播
早在年,EBV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归为Ⅰ类致癌物质,其中与之相关最明确的是鼻咽癌、人伯基特淋巴瘤、甲状腺癌。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证明胃癌、肺癌、乳腺癌和宫颈癌也与之相关。研究表明,全世界的鼻咽癌患者血清中EB病毒核壳抗原的抗体(VCA/lgA)阳性率高达90%以上,而正常人的阳性率仅为5%左右。EB病毒早期抗原的抗体(EA/lgA)在鼻咽癌病人中的阳性率为73%。可见鼻咽癌与EBV感染之密切。
4
幽门螺杆菌(HP)
相关癌症:胃癌、胃淋巴瘤
传染途径:口对口传播、喷嚏传播
幽门螺杆菌感染非常普遍,据报道全世界约50%~60%的人胃中可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所有的HP感染者均会发展成胃炎,15%-20%的HP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HP感染者发生胃癌和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的风险较未感染人群增高了2-6倍。
不过,需明确的是,导致上述几种癌种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亦不单单是这几个病毒或细菌感染。
如何预防病毒、细菌感染引发癌症?
1、接种疫苗
人类已经研制出乙肝疫苗和HPV疫苗,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种可有效预防癌症的疫苗。自从婴儿期接种乙肝疫苗等措施开展,使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降低,肝癌的发病率也因此较前降低。
2、重视饮食卫生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建议聚餐时尽量使用公筷、公勺,最好实行分餐制;
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应避免口口喂养幼儿;
患者在与人亲吻时也需注意。
3、及时治疗
慢性乙肝的合理抗病毒治疗及预防肝硬化很重要,可有效控制和延缓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胃炎患者合并HP感染,应就诊于消化科,明确是否需要接受抗HP治疗及随诊胃镜的时间。及早处理胃癌及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可有效减少癌症的发生。
4、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癌症筛查
凡有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EB病毒、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均视为相应癌症的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早期癌症,实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
对于有乙肝慢性感染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甲胎蛋白等,每6个月行一次肝脏超声等。
女性宫颈癌筛查的年龄应从21岁开始,处于21-29岁年龄段的女性,建议每3年接受一次细胞学筛查,处于30-65岁年龄段的女性,建议每3年接受一次细胞学筛查或每5年接受一次HPV检测联合细胞学筛查。
鼻咽癌临床检出前3年以上就会出现EB病毒的抗体升高,因此检测EB病毒的血清抗体可以作为鼻咽癌的筛查指标,能检出处于临床前期的早期鼻咽癌。因而,每年常规体检中,均应包括EB病毒相关检查。
建议普通人群,从40岁开始行胃癌筛查,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Hp检测,若Hp和萎缩性胃炎,应每5年复查一次;若Hp和萎缩性胃炎,则根治Hp治疗,每3年内镜精查一次,若伴萎缩性胃炎,则应每2年内镜精查一次;若Hp和萎缩性胃炎,则每年内镜精查一次。
综上所述,确切存在病毒或细菌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这提醒了我们应该做好相关预防,及时予相应治疗,做好癌症早筛查,打起有准备的防癌战。本文由涵翔赴美医疗整理发布,内容来源于39健康网其他任何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白癜风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