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V肝炎是什么病
2017-10-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儿童,男,3岁,上周因为不明原因肝功能转氨酶升高,转我院门诊,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均阴性,仔细询问家长病史,患儿约一周前曾有发热,颈部有结节(估计颈部淋巴结肿大),现已消退,我于是予EBV病毒检查,今结果:EB-VCA-IgM,IgG双阳性。考虑EBV肝炎。
EB病毒是一种嗜B淋巴细胞的人类疱疹病毒,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对人B淋巴细胞、咽和腺细胞均有亲和力。由于其感染后症状轻微、恢复较快,且症状无特异性,早期感染易被忽视。资料显示,EB病毒在3~5岁人群中的感染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微咽炎和呼吸道感染。EB病毒感染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噬血综合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EB病毒相关性免疫缺陷病及EB病毒感染相关性肿瘤(如鼻咽癌、胃癌、伯基特淋巴瘤、何杰金病和T/NK细胞淋巴瘤等)等这些疾病多伴有肝脏损害,出现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和黄疸。
EBV的传播途径是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原发性EBV感染是指患者第一次感染EBV,其在6岁以下幼儿大多表现为无症状感染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等非特异性表现,EBV本身并不感染肝细胞、胆道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现有的证据显示,EBV感染所致的肝损害不是EB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而可能是EBV作为一种免疫启动因子而致的间接免疫损伤。EBV最常见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此例患儿很可能就是,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由机体原发性EBV感染所致。该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噬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本病潜伏期为2—8周,发热、咽峡炎和颈淋巴结肿大为其典型的临床“三联征”,可合并肝脾肿大和外周血异性增高。高热常可持续1~2周。国外资料显示80%-90%的IM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国内资料亦显示67.9%。73.0%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肝脏肿大,但肝功能受损的比例较国外低,约为50%左右。AST与ALT中度上升,且肝功能损害的程度与患者的年龄相关,年龄越大,肝功能损害的程度越重。国内儿童IM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国外IM病例低的原因可能与IM的年龄有关,因为国内儿童IM病例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而国外IM病例多为青少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