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对抗疾病的武
2016-11-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上海报业集团昕健康传媒出品
吴炅
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肿瘤学系授课教授。
主要从事乳腺癌研究,并擅长应用各种手术治疗手段,如保乳治疗、前哨淋巴结活检、乳房重建手术等,使患者得到规范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特需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年,医院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有多人,而年,有3多个患者。”医院副院长吴炅在乳腺外科工作多年,切身感受到了乳腺癌发病率的急剧上升,“值得庆幸的是,乳腺癌总体治疗水平高了,总体生存率也提高了。乳腺癌是高发的疾病,但也是可防可治的疾病,不要忌讳看医生。”
医学没办法时,如何让病人走好还没有正式做医生时,吴炅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印象非常深刻的病人。
“我是上医毕业的,那时我们本科要读六年,有两年实习的时间,在各个科室轮转。我医院血液科,就要出科(实习期结束)的那天凌晨,病房里一阵吵闹,说是有人跳楼了。
我马上冲出去看,一个40多岁的病人已经从病房里跳下去了。当时病房在10楼,我和总值班医生沿着楼梯一路跑下去,病人躺在地上,已经不行了。平时查房的时候,我和这个病人有过接触,知道她是白血病晚期,疼痛总是折磨着她,而且她知道,自己没有治愈希望了,所以就选择以这么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记者:平时查房接触过的病人,就这样跳楼自杀,你有怎么样的感受?
吴炅:我感觉,在病人到生命最后的时刻,我们没有给他们很好的关爱、照顾,在那个时候,人的尊严,还有其他很多东西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可那时我只是一个实习医生,没有更多的经验,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记者:这样一件事情,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吴炅:那个病人得的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发作,在20多年前,这个病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在这样的疾病面前,作为一个医生是束手无策的,因为手上的武器太少了。所以那个病人的死亡,给我的一个提醒是,做一名医生,我希望自己手上的武器更多更强,让病人在生了疾病后觉得会有办法得到治疗,不会那么绝望。
另一个提醒是,在医学没有办法时,我们如何让一个病人走得更好,是否可以给他(她)一些更好的止痛的治疗,给他(她)一些心理疏导。我后来很多次到国外进修、访问,看到那些肿瘤晚期的病人,都能走得很安详。
如何让他们觉得治疗有希望实习期间,医院不同科室轮转,根据当时的实习政策,吴炅和他的同学们可以选择,医院的某一个科室,实习三个月。医院的胸外科。
“我医院轮转的时候,看到肿瘤病人渐渐多了起来。肿瘤是威胁人生命的疾病。谈癌色变,当时一说生了癌,就感觉没有太多希望了。既然这是一种很棘手的疾病,我很想挑战一下,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
当我在实习的时候,医院有一位沈镇宙教授,开乳腺癌出血很少,只用一块纱布。那么大的创面,只用一块纱布,很神奇,医院沈教授所在的胸外科来了,后来成了他的学生。”
记者:医院实习三个月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
吴炅:出血只用一块纱布,说明技术很好,但当我来实习之后,我发现肿瘤不单单只是靠手术。开刀漂亮,有层次,这是技术上做得好的地方,医院医院,做事很规范。一个肿瘤病人来了之后,不管是外科还是别的科室,都有一个观念,肿瘤,不是一个医生或一个学科的医生就能看好的,要多个学科的医生联合起来。
我发现,外科医生很讲究肿瘤病理,因为不同的病理决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手术范围,手术之后用什么药。外科医生不仅仅只是开刀而已,还知道开刀之后要用什么方法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哪些人需要放疗,哪些人不需要。
而我之前在病理科轮转的时候,发现病理科很重视和临床的合作。那时很多病理诊断都是在手术当中,通过快速冰冻切片进行的,要病理科医生当场判断这块切下来的乳房肿块,甲状腺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的,手术台上的外科医生就等着病理医生的判决书,来决定要不要把一个乳房切掉,把一个胃切掉。
记者:那你最终选择到乳腺外科,是因为手上拥有的武器比较多吗?
吴炅:年前后做乳腺外科手术,大多数是把乳房切掉,当时能保留乳房的连5%都不到,不管肿瘤有没有转移,都要进行腋窝淋巴清扫,这就是一个诊疗规范。当时手术方式比较单一,但乳腺癌的治疗,并不只是依靠外科治疗,还靠后续药物治疗,如果规范地应用综合治疗的手段,能把治疗效果提高,我觉得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毛病。
记者: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大创面的手术固然能挽救她的性命,但从乳房对女性的意义来说,即使生命保住了,但失去乳房对她们来说,可能还是非常绝望。
吴炅:是的,这个器官很特殊,它是生在身体外部的,做手术切掉的话,患者一辈子都会知道,她生过这个病,自己的身体是有缺损的,而形体缺损又会给她们心理带来很大的打击。
我知道,很多病人在做了乳房切除手术之后,平时的生活中只能戴着义乳,她们无法去公共浴场,无法去游泳,无法穿低领、无袖的衣服,她们的精神状态很低落。也曾发生过患者知道自己得了乳腺癌之后,跳楼自杀的事情。
我从医者的角度就会思考,如何让她们觉得治疗有希望,乳房还能保留。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明确的研究证明,保留乳房加后续放疗和全部切除乳房相比,患者总的生存率并没有多少区别。我觉得,我们就应该推广这种技术,不仅要保留,还要让保留下来的乳房保持好的形状。当然,也有一些患者是必须要切掉的,因为肿瘤所生的位置不太好,或者范围太广。
记者:如果迫不得已手术必须要切除乳房,那你能做些什么,消除患者的绝望情绪?
吴炅:、04年,我面对很多这样的病人,她们年轻,总是问能不能保乳,如果不能,可不可以再造。可当时中国的肿瘤中心都没有整形科,医院请整形专科医生来帮患者做。只是我们的乳腺癌病人太多了,要和整形医生约上时间很不容易,所以导致很多病人失去了这个机会。
我就想,我可不可以去学习一下别人是怎么做的。我就到美国最有名的肿瘤中心去学习,那里有很大的整形外科,很多医生都在做乳房重建手术,他们的技术很全面,重建的乳房很漂亮,并发症不多。我学了之后回来在需要的病人身上做这样的手术,也把国外的医生请到国内,指导我们做手术,也办学习班讲课,可以让更多国内的医生学习这样的技术。
记者:那么现在乳腺癌病人的状态,是不是相对过去变好一点了?
吴炅:年,医院乳腺外科从胸外科分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室,那时我们每年有多个病人,而年已经有3多名病人,乳腺癌的发病率每年都在递增。但值得庆幸的是,乳腺癌总体治疗水平高了,总体生存率也提高了。在外科手术之后有辅助治疗药物的保障,患者整体的生存率有所提高,同时还有重建手术,能让患者觉得穿了衣服后她还是一个正常人,有自信融入家庭、社会生活中。
除了治疗水平提高的贡献之外,还有科普、早期诊断、提前筛查的贡献。在临床上还摸不到肿块的病人,在提前体检筛查中查出来,绝大部分就可以通过手术解决问题,不需要后面的药物治疗了,大部分可以治愈,生存率接近%。乳腺癌是高发的疾病,但也是可防可治的疾病,不要忌讳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