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剧种不能让它自生自灭

2016-4-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稀有剧种不能让它自生自灭!

稀有剧种不能让它自生自灭!   广东戏剧界人士和专家领导呼吁要传承保护      “稀有剧种与其所在地区的人民群众密不可分,它是国宝、省宝,任何地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忽视它、随便处置它,不能让它自流自转、自生自灭!”日前,广东省稀有剧种传承保护工作座谈会在陆丰召开,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花朝戏和木偶、皮影戏的代表们道出了各自发展的窘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方健宏听完以后大声疾呼,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一个剧团的感人故事――8旬编剧被搀扶进京看演出    陆丰市正字戏剧团团长陈伟宣给讲了他们团里唯一一个编剧的故事,“今年84岁的陈春淮老人身患直肠癌,而且因写作宣扬正字戏的专著熬瞎了1只眼睛,身体状态非常不好,已没法正常走动了。今年正字戏进京演出的时候,我们特地约请陈老师跟我们一起去。他在剧团里辛劳了一生,随团进京令他格外激动。我们安排了两个人一路搀扶着他,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给他买了软卧和飞机票。他从10几岁时就进入剧团,由于打大鼓出身,他对各式曲牌都烂熟于心,而且他搜集到的剧本和相干资料都特别全面,三国戏从头到尾的剧本他都有。我每次去看望他,他都会拉着我的手说,很多东西都在我的肚子里,你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它整理出来,如果我不在了,就永久没有了。所以现在对老艺人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整理,是一件非常紧急的事。我们现在讲‘传承’,如果没有传,哪里来的承?”  他们也想过用录音、录相的方式到陈老师家里去整理剧本资料,但由于经费有限,这项工作没有很好地完成。而吸收年轻人接班一事也遇到了阻碍。“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戏曲不太感兴趣,即便有一小部分人愿意学,也还需要一定的音乐功底和戏曲知识,所以这样的编剧人材非常难得,也很难培养。”而且,即便像陈春淮这样为传承正字戏作出突出贡献的老艺人,待遇仍然不高――每个月700元的退休金只能领到500元,剩余的200元由剧团为他补足。剧团每一个月还为他发放500元的返聘工资,“由于他在家整理资料也付出了很多劳动”。  海丰县西秦戏剧团的老乐手吴焕如今年56岁,他告知,他1978年进剧团,很清楚团里一直没有真正的编剧。“好演员很重要,有一句话,看戏就是看角。但好剧本一样很重要,我们去农村演戏,你的剧本不好,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大众就不喜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最好欢看。”    稀有剧种的共同窘境――流传区域小影响小市场也小    白字、正字、西秦、花朝等稀有剧种目前都只有一个专业剧团。因此,它们被称为“天下第一团”,指的就是这类因经济困难而独自支持的境况。不过,它们都有古老的历史和光辉的时期。  正字戏有600多年历史,明朝传入陆丰地区,乾隆四十二年已有正字戏双喜班,相传有2600个剧目。1956年,陈毅副总理等在广州观看了《百日缘》、《百花赠剑》和《古城会》3部正字戏的折子戏演出,甚是赞成。1983年,陆丰正字戏剧团作为全国首个赴港演出的县级剧团,带去10多个传统剧目,在港连演10场。  西秦戏源自明朝西秦腔,从大西北展转传到海丰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和民情风俗相结合,在清代初年构成了特有的唱腔和风格,就是今天的西秦戏。近代西秦戏有39个戏班和51个走唱曲班,名伶辈出。  而白字戏构成于宋元时期,起初由1丑一旦两人上演抢老婆的故事,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丑俱全的成熟剧种。  “这50年中,国内逐渐消失的剧种达100个左右,平均一年两个,其中广东有3个戏已灭亡。”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陈京松认为,“西秦戏和正字戏也很危险。缘由有几个,首先是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农村城市化,多种文娱方式的兴起,对全部戏曲行业都有冲击。其次,剧种本身流传区域小,影响小,市场也小,一般都只有一个县或几个县。之前我们发放过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广州市多半人不知道这些稀有剧种。还有一个重要的缘由,这几个稀有剧种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低,戏金自然也低,剧团的生存相当艰苦。最后是方言的影响,正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好字戏和西秦戏讲的都是官话,当地很多人听不懂。”  陈京松对种种问题感到耽忧:“一个是人材断层。即便能招到学员,素质不行,相貌也不行,漂亮的都去大剧种或干别的了。还有一个容易疏忽的问题,剧种的特点在不断流失,比如绝技。随着老艺人的离去,这些稀有剧种区分于其他剧种的东西也逐步不复存在。如果表演方式和演出技能都流失了,还叫西秦戏、正字戏吗?如果这类代表特定文化的东西失去了,那保护稀有剧种还有甚么意义?”    专家开出的解救药方――推不出大明星就推出小明星    面对稀有剧种的种种窘境,剧团、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领导都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陈伟宣表示,在“传”的方面,他们要把老艺人请回来重排剧目,并拍成录相。还将把重点放在培养新秀上,准备下半年招50名学生,学制1年,先练基本功,让老艺人来传帮带。每批学员的年龄要有阶梯,特别是女孩子。由于她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常常就要远嫁外乡,或是在家相夫教子、无意唱戏了。另外,要构成长时间的培训机制,每3年培训一批新学员,还要培养音乐人材和年轻一代的编导队伍。许多地方政府和宣扬部门领导表示,他们成立了保护稀有剧种的工作小组,并到各大院校去开设戏剧欣赏课程,以培养年轻观众。  陈京松提出,我们要像重视考古一样重视稀有剧种。“明清时期留下来的文物很重要,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戏曲也是明清时期传下来的!”他对剧团提出的保护措施做了一些补充。“剧团要包装自己的明星,大明星推不出,可以推出小明星,比如白字戏的陈小燕。剧目上要两条腿走路,发掘传统剧目和新创剧目同时进行。如果新创剧目能打响,就更容易走出方言区,扩大影响。所以有必要针对市场,创作一些合适观众口味的剧目。”在影视资料记录方面,他还提出了一个建议:“除剧目的拍摄,大家还要重视科教片的拍摄。比如西秦戏中的椅子功,各步骤怎样做,所有绝技要逐一分解。现在只有团长吕维平会这个工夫,我希望以后他人想学也可以通过这个录相学会。还有,像皮影怎样制作,艺人在后面怎样操作,也应当详细记录下来。”  方健宏表示,老艺人传承、剧目整理、资料聚集等抢救性工作确切是当前一项紧急任务,各地应列入计划,开出清单,逐项落实。同时,要着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包括表演理念、手法、模式等都要勇于探索。在内部管理机制上也要加大改革力度,认真学习粤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的管理经验。省市举行一些大型会展和文艺活动的时候,也应尽力为稀有剧种提供“露脸”的机会。“全省有关地方党委宣传部、文广新局、文联等相干部门要把保护传承稀有剧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年初布置,年中检查,年终总结,加强监督,落实。要重视培养和催生人材,并培养市场、培养观众。我们必须强化保护传承的,决不能让稀有剧种在我们这一任、这一代手上失传、灭亡。”      ●故事1:  当年村民宰鸡杀猪招待我们  讲述人: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团长吴佩锦      ■稀有剧种剧团的故事      我们团每一年演出200多台、400多场,1台演出的戏金在4500元到5500元之间。演出的收入基本可以保持剧团64位成员的工资,但是待遇依然非常低,每天一台戏下来,除去剧团的伙食、运输和杂费外,每人只能领到60块钱。而且我们团长和两个副团长也和普通演员一样,是没有基本工资的,大家都是按演出的场次来计工分,平均每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大概800元。  1993年,我曾离开剧团下海经商开药店,可能是由于我一直存有戏剧情结,最后还是回来了。那是2002年的时候,剧团堕入最低谷,几近濒临绝境。当时县里新上任的文化局局长到我们团来调研,他特地到我家来看我,他说你还这么年轻(我当时31岁),又酷爱戏曲艺术,应当回来重振白字戏团。当时我们团根本就没有中青年骨干,不是10几岁的小孩就是56十岁的老人,我当上团长以后召回了一批当年跟我同时进团又流落在外的青年演员。  海丰县甲子镇濠头村和我们有着几十年友好关系。据我们团的老艺人讲,上世纪50年代白字戏团下到濠头村去演出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迎接,村民们宰鸡杀猪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大家,还会拿出自家崭新的脸盆和毛巾给演员们洗脸。每天都有村里的妇女到演员们住的宿舍里去帮忙洗衣服。去年2月,我们又来到濠头村演出,村干部到村口来迎接我们,还和我们1起开座谈会,抢着跟我们合照,非常热忱。我们和村民们约定,明年一定会再去为他们演出。      ●故事2:  八旬老艺人传授绝技椅子功  讲述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团长吕维平      我们团的演员来自各地,主要是在汕尾市内。我和团里主要演员陈小玲等都是1985年参加惠阳地区艺术培训团后进入剧团的。当时从1000多人中选出20多个,老乐手吴焕如说:“这20个里头18个都会演戏。”现在,这批人中留下来的只有5六个。  10年前剧团堕入低潮,很多人调走,去做生意,或去做别的工作。陈小玲也出走了10年,她说做生意一个月最少有1000多元的收入。后来实在招不到学生,叫她回来,说“剧团里真的没人了”,她还是回来了。新剧团成立后,灯光、背景、服装、道具都更现代化了,还新排了3四个戏。去农村演出,之前一台戏唱5小时,戏金3500元,现在提高到5500元了,演员收入也差不多翻了一番,从之前56百元变成现在的1500元左右。现在我们一年演200场戏,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  之前我们这个剧种有一批老艺人,到达了省级演员的艺术水平。但“文革”时期剧团解散,一些人走掉,再也没回来,比如着名的黑脸吕潭胜。名角罗宗满的女儿罗淑娇也是我们剧种的一个名旦。虽然她再也没有回剧团,但她经常回来帮我们排戏、培养新人。而她的先生吕匹也是研究西秦戏的权威,在我们这一带,他家中的稀有剧种资料最全。所以,每次东京大学的田仲义成教授过来研究,就会直接跑到他家里去。而我们西秦戏解放后第一个女旦刘宝凤,现在的境况不是太好。由于她退休金其实不高,两个儿子又相继去世,生活乃至还不如一般的农村老太太。所以说,保护这个剧种首先要保护人。  “椅子功”是西秦戏中的绝活,已好几年没有人能表演了。4年前,我从团里88岁的老艺人唐托那里学来,足足学了半年。这个工夫的要点是,你不能用手,也不能用脚,但椅子要随着你身子的前后上下的移动而移动。但其实跟椅子磨合非常不容易。唐托一直演出到70多岁,如果他不能教,我也学不了。他还不算那一辈中技艺最顶尖的,但是,其他人都走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calo.com/byazl/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