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用互联网手段破解乳腺
2016-11-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10月24日讯(记者王烨捷)慢性疾病医院排队耗上一整天的情况,将有望在上海的乳腺疾病患者中率先得到改善。10月24日下午,在第十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上,医院的乳腺健康全程管理平台——“e随访” 通过这个平台,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不医院治疗,还能在几分钟内完成配药,上传自己检查报告的照片,由后台医生直接“隔空”指导治疗。
“互联网+”解决随访老大难问题
过去3个月里,应邀成为“e随访”第一批体验者的陈女士最能体会其中的巨大变化。陈女士年乳腺癌手术后开始了长达5年的内分泌治疗,每个月,她都要从位于上海郊区的医院配药。
配药的过程,无论如何都绕不开“门诊挂号、医生诊断、排队付费、排队取药”这一环节。每次配药,医院耗上一整天。
年7月开始,医院乳腺外科为每一名住院治疗患者定制了一本全程管理的“健康护照”。这本“护照”融合了患者的个人资料、病理信息、治疗策略、不良反应检测、随访时间等内容。同时,“护照”与科室创建的“e随访” “里面信息很全,过去复诊、化疗注意事项我都是自己百度的,现在可以直接看’e随访’。”前来随访的周女士说。
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介绍,约有60%的乳腺癌患者术后需要放疗或者化疗。而这些治疗,以往都是以门诊治疗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说,每放疗或者化疗或者开药一次,都要走门诊正常流程。
这样做,一方面对随访患者不利,占据了其每月甚至每周的宝贵时间,另一方面,也对其他初诊和疑难杂症患者不利,他们不得不同那些随访患者一起排队抢号,影响诊治效率。
在医院乳腺外科,这样的问题尤为突出。这是全国最大的乳腺癌诊治中心,每年接诊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络绎不绝。
但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给这一持续了多少年的“看病难”情形带来了改变。在“e随访”的后台,医院传统的内部就诊流程被完全打破,新的随访模式集预约化疗、预约配药、科普宣教、解读报告四个方面为一体,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医疗服务,实现“按需分流”。
数据显示,“e随访”启用的7月至10月间,乳腺外科门诊量同比实际增加了20%,但平均等候时间却减少了15%,门诊配药总量同比增加了25%,配药平均等候时间减少了50%。
“掌上医师”背后,重构传统科室团队
很多人想不通,只不过是一个 实际上,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掌上医师”的背后,是医院乳腺外科整个科室的建构和人员配置的重大变革。
邵志敏介绍,针对随访患者的化疗需求,乳腺外科组建了一支由3名医师和8名护士组成的化疗辅助专职小组。所有化疗患者的方案执行、配药随访和不良反应处置,都由这支小分队来完成。
最重要的是,化疗患者如果遇到任何问题,不需要挂号,可以直接“冲”到病区找到“小分队”专职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获得最规范的治疗和处置。
邵志敏说,过去的化疗患者,需要找不同的化疗医生做方案,而后续跟进的医生又往往不是之前做方案的医生。“后续治疗中副反应的反复处置占据了化疗医师很多精力。”邵志敏说,为了腾出更多的医疗资源,化疗中的后续执行工作交由这批专职医护人员完成,既能保证每次患者就诊中的充分医患沟通,也能为化疗门诊进行分流和减压。
医院2号楼6楼一教室专门辟出一个诊室用于化疗和随访配药。据统计,年7月至10月间,共有余人次通过 乳腺外科还增加了一支“后台医师”团队,专门负责“读报告”。据悉,医院乳腺外科有大约四成的外省市就诊患者,这些患者的随访检医院完成,但他们时常为了“放心些”而不远千里赶到上海找专家“再看一看”。
如今,这些外地随访患者只需通过“e随访”把检查报告照片上传,医院的“后台医师”就会看到并给予指导意见,如遇疑难病例或出现转移复发的患者,后台医师会反馈给主诊医师,并交由每周一次的多学科专家讨论,为其后续门诊做好预约。
这一举动,看似渺小,却能将患者过去要花两周才能完成的诊疗过程压缩到1.5小时以内解决。试运行3个月来,后来医师累计为多名患者提供了远程读报告服务。
“慢病管理”或成“互联网+医疗”新试验田
邵志敏说,乳腺癌是女性首位高发的肿瘤,但同时也是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的一种疾病,他认为乳腺疾病管理未来应逐渐走向“慢病管理”模式。“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培育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技能。”邵志敏说,“健康护照”可以视为具有专属ID的“健康管理档案”,每个患者通过查阅宣教知识,记录治疗过程提高乳腺癌患者“慢病管理”的健康意识和随访能力。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像癌症术后治疗这样的“慢病”外,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医院“配药”、“随访”。这样的配药、随访实际上占医院的专家资源。
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实际上早就注意到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占用过多医疗资源的现状,近年来呼吁“按需分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慢性病医院随访、配药,但却收效甚微。
而“互联网+”概念的出现,或许能成为本轮“按需分流”工作推进的一大契机。目前,“互联网+医疗”项目大多集中在为高端人群提供特需医疗服务上,一些医疗APP以帮助高端患者和知名专家建立医患联系为主攻点,并藉此宣传“能够缓解医患矛盾”、“缓解看病难题”,实际却把稀缺的专家资源引向“价高者得”的窘境。
一个简单的“e随访”慢病管理模式,医院内部科室架构的重建,其实就能在一医院的排队难题。让随访配药、化疗放疗患者可以走另一个渠道诊疗,不耽误自身病情的同时,还能给初诊者、疑难杂症患者提供更多诊疗空间,可复制、可推广价值及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远高于高端医疗APP产品。
北京多长时间治疗白癜风好青少年白癜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