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聚首ldquo肿瘤防治,赢在
2021-8-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11月14日,花城广州,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在分别代表“力合”“和合”“势合”的太极拳、岭南民乐、粤曲戏歌、龙舟竞渡表演的热烈气氛中隆重开幕。本次大会是年我国肿瘤学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覆盖学科最全、影响力最广的学术会议。集结20余位院士、余位顶尖肿瘤学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学领域精英,秉承“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的主题,共享学术盛宴,共沐智慧蓝海,共谱抗癌华章。
开幕式上,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大会主席樊代明院士和相关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国际抗癌联盟首席执行官CaryAdams视频连线发表致辞。大会执行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樊代明院士樊代明院士在致辞中强调,现阶段我国肿瘤防治形势仍面临巨大挑战,作为我国会员最多、质量最高和影响最大的学术团体,中国抗癌协会理应勇于担当重任,为护佑人民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CCO大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出新理念,彰显新智慧,推出新资讯,分享新发现,将为肿瘤医学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颁奖环节
开幕式后,大会颁发了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
学术报告
鼻咽癌治疗实现从
“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马骏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介绍了高发于中国的特色肿瘤—鼻咽癌(占全球47%)的临床诊治关键问题。马教授依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35年的自主创新,系统性改进鼻咽癌诊断分期标准,避免了30%患者的误诊误治;创立了鼻咽癌放射治疗正常器官保护标准,将后遗症减少了40%;持续优化鼻咽癌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的联合模式,将转移率降低了47%。研究成果将鼻咽癌生存率由90年代的60%提高到84%,达国际领先水平,在临床诊疗和科研全方位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之天津对策
李凯教授
医院李凯教授分析了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瓶颈、对策,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针对第一代单靶点血管靶向药物应用瓶颈也不断暴露。李教授团队的研究阐明,封闭VEGF通路后的多条旁路信号传导活化为单靶点药物诱发耐药的重要机制,并从活化通路中筛选出了可早期预测疗效、警示耐药的实用因子,结合肿瘤内血流影像征参数,实现了尽早评估疗效、预警肿瘤耐药进展;确认了可灵敏反应“血管正常化”窗口期的实用标志物,以“正常化”为化、放疗增敏的最佳模式获得了良好效果;提出了同时抑制肿瘤及其微环境克服单靶点血管药物诱发耐药的最佳策略。
抗癌保育“二重奏”
吴小华教授
医院吴小华教授探讨了如何保留癌症患者生育力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吴教授介绍,近20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出现了成倍上升、明显年轻化的趋势。传统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或者根治性放疗治疗会让年轻宫颈癌患者永久性丧失生育力。自本世纪初,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根治性宫颈切除术(ART),仅宫颈、宫颈旁组织以及区域性淋巴结,然后子宫下段与阴道上端吻合,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在确保肿瘤安全性和提高妊娠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革新,使得ART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98.6%,所提出的“复旦标准”被NCCN宫颈癌临床指南推荐应用至今。从锥切、单纯宫颈切除到ART手术,已成为年轻宫颈癌患者手术的标准选择。
肺癌精准化治疗创新中国之路
张力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介绍了肺癌精准化治疗创新中国之路的探索。肺癌已经成为我国恶性肿瘤的头号杀手,如何改善肺癌患者的整体诊疗是摆在每一个肺癌医生面前的课题。为改善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现状,张教授团队通力合作,优化EGFR突变和ALK阳性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方案,首创传统化疗+靶向治疗的新模式,填补国产ALK阳性肺癌二线治疗空白;阐明肿瘤异质性是EGFR-TKI原发耐药的重要机制;建立野生型NSCLC一线化疗联合国产免疫治疗的新标准,为肺癌精准化治疗创新中国之路立下奇功。
放疗可及性柳暗花明
陈明教授
医院陈明教授介绍了智能与远程在提高放疗可及性中的作用。放疗是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约60%的患者在病程中需要放疗,其对癌症治疗5年生存率的贡献仅次于手术。陈教授表示,我国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欧美国家有大约20%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放疗供给侧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针对这一现状,陈明教授所在团队于年底提出了通过智能化远程放疗服务模式,提高有限的专家资源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效率,解决放疗单位之间资源使用忙闲不均和治疗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逐步引导患者在本地接受放疗,为促进分级诊疗提供技术和平台保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智能化远程放疗系列技术的创新和基于云平台的远程服务模式探索,为改善我国放疗可及性不足和同质化水平不高的现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白血病精准治疗中国方案世界同享
黄晓军教授
北京大学血液研究所黄晓军教授分享了白血病精准治疗中国方案。黄教授介绍,我国上海团队应用的全反式维甲酸是全球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治疗的转折点。联合维甲酸和砷剂的“上海方案”成为靶向治疗的先驱和范例,在国际血液学上掀起了一场革命。另外,黄教授团队通过阐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免疫耐受的新机制,使单倍型相合干细胞获稳定植入、并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在此基础上,创建系列新技术,如强化预防进一步降低单倍型移植后抗宿主病、提升白血病移植后复发防治疗效、形成国际广泛应用的供者优选规则,最终形成全球首个单倍型移植体系。上述系列工作创建了血液病的治疗新模式—“北京方案”。上海方案是靶向治疗先驱,北京方案是原创技术典范。探索治疗新靶点,开展新药临床实验,优化干细胞移植是新时代血液肿瘤医生的使命和方向。
对于病毒
要知己知彼更要化敌为友
曾木圣教授
病毒与肿瘤是敌是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教授说:亦敌亦友。曾教授介绍,今年注定是“病毒年”,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已经夺取了过百万人的生命,严重影响大家的生活和工作。与新冠病毒相比,肿瘤病毒相对温和,但仅仅在我国每年就引发约90万新发肿瘤患者。EB病毒是第一个被鉴定的人类肿瘤病毒,其感染与鼻咽癌、部分胃癌和多种淋巴瘤相关,每年引起25万多新发肿瘤患者;此外,EB病毒感染还与上千万非肿瘤的其他疾病患者的发病相关。EB病毒感染全球95%以上人群,对于这样一个伴随人类进化以及个体成长的伙伴,我们需要知己知彼,更需要化敌为友。
代谢异质性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幕后之手
雷群英教授
复旦大学雷群英教授揭开了肿瘤发生发展的幕后黑手之谜。雷教授介绍,肿瘤是代谢性疾病。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2突变导致alpha-酮戊二酸生成降低,而类似物2-HG的积累造成组蛋白甲基化的异常,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凸显了代谢异常先于肿瘤发生发展。此外,代谢异常不仅导致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代谢物还通过不同的代谢信号通路来对微环境进行重塑,从而协同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的发生发展会导致代谢重编程,但代谢异常先于肿瘤发生发展。因此代谢异常是肿瘤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雷教授表示,肿瘤细胞代谢的异质性具有高度的时空动态瞬时性,需要多学科多尺度深度的交叉融合。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胰腺癌
综合治疗之路
虞先濬教授
医院虞先濬教授介绍了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新思维、新理念、新策略。外科手术被认为是潜在治愈胰腺癌的唯一有效方式,虞教授表示,但是,在外科技术日臻成熟的当下,现有治疗策略并未显著延长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胰腺外科学界仍朝着“患者长期生存”的目标,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胰腺癌综合治疗之路。在胰腺癌综合治疗方面,虞教授团队在不断创新手术技术的同时,还在术前准确预测手术疗效、甄别不同生物学行为的患者亚群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帮助选择胰腺癌手术策略方面也开展了许多工作,并转化到临床应用中。
人文专场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阿里健康董事长兼CEO朱顺炎先生、《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先生在“适道·仁心医学与人文”沙龙围桌探讨《互联网+医疗,去向何方》,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就互联网与医疗如何互促互进进行深入交流。
樊代明院士:“要合理运用人功能智能,人工智能用的不好是阻碍,用的好就是人类的好帮手。”
樊代明院士
朱顺炎:“互联网+医疗应该是以医生为主体,人工智能为辅助,利用数字化手段达到提升医疗质量,节约医疗成本的目的,打造普惠的医疗体系。”
朱顺炎先生
蒋昌建:“要大胆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将协助我们构建新的医疗生态和新的分工体系。”
蒋昌建先生
往期推荐
姑息大会第二日肿瘤造血因子专场精彩亮点出炉!
姑息大会开幕凝心聚力,推动中国支持与康复诊疗事业勇攀高峰
大会·主席说聚焦前沿,立足当下,探索我国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创新之路
编辑:李慧
审核:王丽娜
《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