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马骏教授研究诊治团队获年

2020-9-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2月26日,广东省人才项目最高奖——年度南粤突出贡献和创新奖获奖人选座谈会在广东省委省政府隆重举行,会议颁授了“年度南粤突出贡献奖和创新奖”获奖名单。由我中心马骏教授领衔的中山大学广东癌(鼻咽癌)研究诊治团队获得年度南粤创新团队奖。

据了解,“南粤创新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授奖的个人或团队不超过10个。该奖主要授予在我省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其他领域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或团队。

本次获奖的中山大学广东癌(鼻咽癌)研究诊治团队不仅临床诊疗效果卓著,科研水平、学术影响力等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团队所在的亚洲规模最大的放射治疗中心,通过医疗诊治、学术引领、科技辐射、多渠道惠民等措施每年可使数万人直接或间接获益,为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传承深厚底蕴,构建人才“高地”

鼻咽癌被称为“广东癌”,严重危害南粤大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自年成立之初,就将鼻咽癌锁定为誓将攻克的主要研究病种。医院院长谢志光教授和首任研究所所长梁伯强教授,及李振权教授、闵华庆教授、曾益新院士等几代领军人物坚持不懈下,中心建成了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鼻咽癌诊治重点实验室。薪火相传,继往开来,马骏教授领衔的中山大学广东癌(鼻咽癌)研究诊治团队,从南粤人民医疗卫生实际需求出发,勠力同心,上下求索,奋战于“广东癌”诊治研究一线23载,在鼻咽癌诊治的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推广应用,在世界癌症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马骏教授领衔的团队已经逐步建立了一支研究方向稳定、学术思想活跃、创新能力突出的中青年研究梯队。团队核心成员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学科评议组副召集人(马骏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马骏、贾卫华教授)和青年拔尖人才(贝锦新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曾木圣教授)和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贝锦新教授)、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曾木圣、麦海强、贾卫华教授)和优秀青年(贝锦新教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贾卫华)和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麦海强)。不仅如此,团队中不乏多年潜心鼻咽癌筛查和诊治的中坚力量(孙颖、曹素梅、谢方云、胡伟汉教授等)无私奉献,更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临床与科研的生力军(唐玲珑、毛燕萍、柳娜等)蓄势待发。

鼻咽癌多科学综合治疗团队主要成员

搭建先进平台,奠定学术地位

马骏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鼻咽癌早期发现、临床分期、精确放射治疗和综合治疗等研究方向,创建了广东省“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鼻咽癌临床研究中心和广州市鼻咽癌多学科临床诊治重点实验室。先后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养项目(2项)、“”课题(2项)、“”课题(1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2项)、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40项的资助。

团队共发表SCI论著(Article)篇,影响因子大于20的有5篇,大于10的有11篇。其中包括肿瘤领域世界排名第一的LancetOncol(IF26.5)3篇、肿瘤临床治疗学排名第一的JClinOncol(IF21.0)2篇、JClinInvest(IF12.5)1篇、JNatlCancerInst(IF11.4)3篇和NatCommun(IF11.3)2篇。7项研究成果被国际指南采纳,成为治疗的标准,包括美国癌症联合会/国际抗癌联盟(AJCC/UICC)分期、欧洲头颈肿瘤-放疗-化疗协会(EHNS-ESMO-ESTRO)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治疗指南,5项研究被国际权威专家评价生物医学顶级文献的专业机构Facultyof推荐,12项研究结果写入美国权威教科书《PrinciplesandPracticeofRadiationOncology》。

其中,由马骏领衔完成的“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和“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均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年、年)、中华医学科技、广东省科技进步及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共5项),被评为“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十大进展”,入选“国内医学十大新闻事件”。

马骏教授团队在进行科学研究

打造科学体系,造福南粤民众

1、建立鼻咽癌高发区人群的筛查方法,将早期诊断率提高了48%

鼻咽癌是国际公认的诊断难度高的疾病之一,一旦发现多为晚期,治疗费用高、疗效差。团队通过发现易感基因RAD51L1、阐明EB病毒侵入鼻咽上皮细胞的新机制、发现吸烟激活EB病毒这一致癌元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鼻咽癌高发地区人群的筛查手段,即血EB病毒抗体筛查,将早期发现率由20%提高到68%。早期患者效果好、副作用小、费用低,大大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年,曾木圣教授研究团队揭示EB病毒致鼻咽癌新机制,《科技日报》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2、改进鼻咽癌严重程度的临床分期标准,将诊断准确率提高了12%

在诊断出鼻咽癌以后,还需要通过检查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确定治疗方案。判断标准包括原发灶侵犯(T)、淋巴结转移(N)和远处转移(M)三个维度,目前国际通用的是美国癌症联合会/国际抗癌联盟(AJCC/UICC)临床分期,根据技术进步每5-6年更新一次。团队共提出4项分期标准,已被AJCC/UICC第7(年)和第8版(年)临床分期直接采纳并全世界推广应用至今。在此基础上,团队建立了包含miRNA等分子指标的精准量化标准,将诊断准确性由61%提高到73%。这一标准可协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区分高风险的患者,为鼻咽癌“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针对PET/CT检查昂贵、在中国难以普及的状况,团队精准筛选出了需要进行PET/CT检查的高危人群(淋巴结晚期和血EB病毒DNA负荷高的患者),可以在不降低转移检出率的前提下节约医疗资源,改善临床上过度检查的现象。

图为miRNA机制图

miRNA指标的精准量化标准,可协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区分高风险的患者。

3、打造个体化放射治疗体系,将后遗症发生率降低了24%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但放射线不可避免要穿过正常器官到达肿瘤,可能会在部分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失聪失语、意识错乱和行动障碍等后遗症。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绘制了肿瘤侵犯“危险地形图”,指导了精确放疗方案的制定,将复发率由20%降低到7%,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正常器官保护图谱,将严重后遗症由66%降低到42%,让患者更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年该图谱被欧美等8个国际组织共同推荐,成为全球通用的技术规范。

在国际上首次绘制肿瘤侵犯“危险地形图”

4、优化鼻咽癌综合治疗策略,将生存率提高了22%

早期鼻咽癌采用单纯放疗即可根治,中晚期需联合使用化疗。但是放化疗的最佳结合模式,国际上尚无定论。临床试验是检验治疗方案是否有效的试金石,团队先后通过4项共中晚期病例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①同期化疗(与放疗同时进行)能够提高生存率;②辅助化疗(在放疗之后进行)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徒增了严重毒副反应;③双药(PF)诱导化疗(在放疗之前进行)仅可降低复发率,而三药(TPF)方案可进一步提高总生存率,另一项双药(GP)方案的研究结果也即将出炉。这一系列研究结果改变了国际通用14年的“教科书式”经典治疗方案,在鼻咽癌治疗史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年,全国医疗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健康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三药联合化疗新方案提高鼻咽癌患者疗效》的文章和评论,引起重大社会反响。

5、扩大硬件规模和实施精细化管理,建成世界先进的放射治疗中心

在曾益新院士的带领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建成了有12台直线加速器、均可实施精确治疗的放射治疗中心,规模达到亚洲第一;日治疗患者例(全世界第一)。同时,团队中孙颖教授还首创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流程放射治疗管理云平台,实现了每一个步骤的患者知情和精确到分钟的动态调整,让既往平均放疗等待时间由3个月变成“随到随做”,并且就诊秩序井然。解决了在有限资源下服务世界最多鼻咽癌患者的难题,满足重大的社会需求。吸引了全国所有省份乃至港澳台、东南亚和欧美的患者前来就诊。

放疗中心自助叫号系统,患者按照网络预约的时间前来即可,无需现场排队

6、争取多渠道的社会资源与政策支持,促使更多的鼻咽癌患者从中受益

精确放射治疗鼻咽癌费用高昂,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经过与广州市物价部门沟通,最终促成精确放疗费用纳入医保,使得人均自付放疗费用由7万降低到2万元,直接受益患者超过2万人,受益金额7.5亿元。同时,通过与长江公益基金会和某知名企业联系,建立了总额万元的“绿洲计划”鼻咽癌救助项目,圆了位贫困患者的治愈梦。此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于年9月启动了“鼻咽癌高发家庭筛查公益项目”,实施医疗扶贫,累计于5省12市举办义诊活动20次,为名群众进行义诊,将“健康直通车”送到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千家万户;医院的对口帮扶网络体系,开展“造血式的帮扶”,共派出医疗队26次,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次,免费接收进修人员人,开展学术讲座次,将团队的研究成果及时地传递,使得鼻咽癌高发的华南6省患者可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举办鼻咽癌防治知识科普公益讲座

团队核心人员简介

马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学科评议组副召集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珠江学者、南粤百杰、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杰出教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分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2项)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篇,包括LancetOncol3篇、JClinOncol和NatCommun各1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一等奖5项。

曾木圣: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特聘教授。任国际EB病毒相关疾病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Nature集团《ScientificData》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及课题等。以通讯作者在JClinInvest,JNatlCancerInst和NatCommun等杂志发表SCI论著72篇。

贾卫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3项,含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NatlCancerInst等杂志发表SCI论著43篇。

麦海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和临床医学诺奖之星。任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鼻咽癌学组副组长。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ClinOncol和JNatlCancerInst等杂志发表SCI论著39篇。获得年(第四完成人)和年(第三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贝锦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员、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学者(青年项目)、国家自然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青年委员、中国遗传学会青年委员。主持十二五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HumMolGenet等杂志发表SCI论著53篇。

孙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院长助理。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Oncol等杂志发表SCI论著38篇。获得年(第三完成人)和年(第十完成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文/放疗科、党政办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calo.com/byahl/1027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