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用与发展前景鼻咽癌转移患者TN
2017-8-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科吴沛宏教授团队的研究回顾了-年来自3个医疗中心共例鼻咽癌异时性转移患者的数据。通过对医院鼻咽癌转移患者疾病的侵犯范围,临床基本资料的多因素分析,他们发现转移灶的数目(多个/单个),转移部位数(多部位/单部位),肝脏受累(是/否),骨受累(是/否),年龄((≥44/44)),UICCT分期(T3-4/T1-2),UICCN分期(N2-3/N0-1),KPS(80/≥80)均为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例患者多中心数据验证了转移灶的数目及转移部位数这两个最有影响力的解剖学因素的预后价值。
其后吴沛宏教授依据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构成,设计了一种新的转移患者M分类的命名规则:M[转移部位数目]-相应转移器官[转移病灶数目](表1)。
表1.鼻咽癌多层次M1精细分类系统示例
注:H,肝;L,肺;B,骨;N,淋巴结
作者比较了仅利用移灶的数目及转移部位数这两个因素进行三分类的M1分组策略及利用新的多层次精细M1分类系统的预后价值,发现后者能够精确地区分单部位转移患者(包括单纯骨转移,单纯肝转移)不同转移灶数目间的预后差异。
吴沛宏教授等进一步联合M1多层次精细分类及治疗最佳疗效评价这两个指标(SMART策略),提出鼻咽癌转移患者靶病人的概念。并设定临界值(转移灶完全缓解率+转移灶完全切除率30%;3年生存率50%)。他们发现除单个转移灶的患者(M1-B1,M1-L1,M1-H1,M1-N1),那些肝内仅有2个转移灶(M1-H2)的患者也是理想的积极治疗靶人群;对于M1-B2,M1-L2,M1-L3,M1-H3亚组的患者(转移灶完全缓解率+转移灶完全切除率30%;3年生存率50%;),因患者生存率较好,但治疗反应较差,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模式去改善治疗效果;而对于特定转移部位大于三个转移灶的患者(M1-Bm,M1-Hm)以及多器官转移的患者(M2-3,M2-m,M3-m,Mm-m),生存及治疗反应均不佳,建议行姑息治疗。
过去医学界对于转移分期的细化主要基于外科标准,即是否值得手术切除。然而随着微创介入治疗与综合治疗的进步,部分传统手术认为不可切除的癌症转移患者有机会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肿瘤。这项研究是全球首个将系统命名方法应用于TNM分期中M1分类的研究,对鼻咽癌转移患者基于影像学的精准诊疗有重要意义。
◆关于我们◆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全国医疗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拥有高水平医教研队伍,可为广大肿瘤病人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欢迎投稿◆
欢迎加入我们的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白癜风什么原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