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预防癌症这些方式,多运动排在第三

2021-7-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看皮肤病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26/8890894.html

半个世纪以前,癌症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但这短短的五十年,癌症却成为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三甲”。

中国的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已经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赫捷院士和陈万青教授曾在《柳叶刀——全球健康》发表重磅论文,专门针对中国人群分析出5大因素23种主要致癌风险。

图片来自于第3版“世界癌症地图集”

第3版“世界癌症地图集”是由美国癌症学会(ACS)、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制作,报告指出在全球91个国家/地区,癌症是导致过早死亡(70岁以下)的第一或第二大原因。

仅根据预期的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从年到年,全球癌症病例的数量预计将增加60%。

中国年新增癌症病例万,癌症死亡人数万。当大众在面对身边这些隐形杀手时,该如何积极面对加以预防呢?

避开5大致癌因素,你可以!

1、行为因素(4种)

吸烟、二手烟、饮酒、缺乏锻炼。

2、饮食因素(7种)

摄入不足:水果、蔬菜、膳食纤维、钙摄入过多:红肉、加工肉类制品、腌菜。

3、代谢因素(2种)

体重超重、糖尿病。

4、环境因素(2种)

PM2.5污染、紫外线辐射。

5、感染因素(8种)

幽门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华支睾吸虫、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

颜色越深,癌症发病越多。

图片来自于第3版

“世界癌症地图集”亚洲地区

一、防好各类病毒细菌感染

①、宫颈癌-HPV人体乳头状瘤病毒

接种HPV疫苗、注意个人卫生、注意性生活卫生。有过性行为的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筛查。

注:《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中指出接种HPV疫苗是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手段。

②、胃癌-幽门螺旋杆菌

餐前要洗手,尽量不要喂送食物,尤其不要口口喂养幼儿。可以分餐制或公筷,且餐具经常消毒。如果出现口臭、泛酸、胃痛等症状的患者,应做胃镜和hp感染筛查。

注:幽门螺杆菌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一人感染,全家遭殃”毫不夸张。

③、肝癌-乙肝和丙肝病毒、肝吸虫

接种乙肝丙肝疫苗;在献血或输血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做好婚检孕检;少吃生的淡水鱼虾;高危人群要筛查乙肝、丙肝。

注:肝癌能在超早期被发现,并给予积极的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高达90%。

④、鼻咽癌-EB病毒

接种EB疫苗,注意避免口对口传播和喷嚏飞沫传播。

注:鼻咽癌发病部位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有关。因此,鼻咽癌早防、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二、戒烟戒酒

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了的致癌物清单中,烟草被列为一类致癌。

吸烟、二手烟、三手烟都有害健康。

此外,为了预防癌症,最好不要饮酒。

三、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

成年人每周至少应进行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天最好有30分钟以上。

四、少吃加工肉制品,多吃果蔬

限制红肉和加工类的肉制品:每周摄入红肉不超过三份,所谓三份大约相当于至克重熟红肉。克熟红肉大概相当于-克生肉。

适当增加果蔬和谷物的摄入: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优先选择全谷物而不是精制谷物。

平时可把三分之一的精米白面换成全谷物粗粮,如燕麦、小米、黑豆等。

五、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腰围

体重最好保持在标准BMI(身体质量指数)内,即18.5~24.9。

男性腰围要控制在90厘米以内;女性腰围不应该超过80厘米。

六、减少PM2.5

雾霾出门戴口罩:雾霾天建议出门带好PM2.5防护口罩,家中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

平时建议多绿色出行,保护环境。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体检作为健康管理的第一关卡,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隐藏的病症,通过一层层的筛检,自然无处藏身。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体检更像是一次对健康危机的觉醒,但其中多少人会重视?

其实就在这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体检大夫的几句叮嘱,甚至几句唠叨或许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只要有良好的健康管理意识和预防意识,做好健康管理,定期进行体检筛查,及早发现癌症信号,就能在向癌症转化的第一步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来源:本文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系删),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

免责说明: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calo.com/byaby/10291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