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老科技工作者的足迹ldquo
2020-8-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编者按
爱国是一种炽热的情感,更是一种自觉的行动。年下半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树立牢固的家国情怀,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决定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开展践行爱国奋斗精神先进群体和个人选树工作。党委宣传部近期组织开展采访,医院一批老科技工作者的爱国奋斗精神和感人事迹进行挖掘整理,学习老一辈优秀知识分子崇高精神,激发广大师生干事创业的奋斗激情。爱党爱国爱校爱事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建功立业,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访鼻咽癌低分化细胞株之母
——唐慰萍教授
唐慰萍,广东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原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是鼻咽癌低分化细胞株之母。唐慰萍主持的课题小组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株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2Z及其裸鼠移植瘤模型,并建立起人鼻咽癌自发性高淋巴道转移裸鼠模型从而获得高、低不同转移潜能的鼻咽癌细胞克隆株。论文《从低分化鼻咽癌病人建立鼻咽癌上皮细胞株》在年获卫生部科研成果乙等奖。
心怀严与谨,不惧艰与苦,
扎根广东医
年,唐慰萍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同年考入中山医学院病理学研究生,师从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病理学泰斗秦光煜教授。
“那时候我们每天晚上十二点还在工作,相当地辛苦,晚上十一点过后我们就做一些不太费神的事,例如打打字、摘抄文献等。”唐慰萍说。她回忆起研究生时期的导师——秦光煜教授,十分敬佩导师治学严谨的精神,“我们的论文,他都会逐字逐句包括标点符号在内反复修改与指导,还问我们为何老是‘一逗到底’。他很乐意我们看他的书,时常通过观察自己书架上书的摆放位置,得知我们是否主动翻阅文献资料。”导师的一丝不苟为唐慰萍埋下了“严”与“谨”的种子,这对她之后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教学上,她严格对待自己的学生,学生虽“苦不堪言”,但却能在病理学统考中名列前茅;在科研上,她向学生强调学术论文要有原创性与创新性,既教书又育人,为学校培养了高素质的毕业生。
研究生毕业后,唐慰萍应卫生部要求被分配至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现广东医科大学)任教。“我是年来到学校,我们那个年代很听党的指挥,我虽然不是共产党员,只是普通的老百姓,但依然很愿意服从党的安排。”唐慰萍表示,当时学校正在建设,条件和环境都比较艰苦,她也曾后悔来到这里。当时,她的导师、同学都劝她回中山医学院。但学校将“尊重知识,尊重老师,尊重人才”的理念用实际行动体现出来,想方设法改善老师的生活环境,用感情留人。唐慰萍在一篇自述中提及:“在这里,我感到人格和才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于是她选择留在了湛江医学院,并一直从事病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直至退休,任教40年。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年,唐慰萍成为了我校病理学教研室的负责人。年,教研室开始了鼻咽癌组织学、细胞学等方面的研究。据悉,鼻咽癌主要多发于我国南方五省,占当地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首位,其中以广东省最多,东南亚国家亦是高发区,而流行的鼻咽癌多属一种生长快、恶性程度大、死亡率更高的低分化鼻咽癌。她解释道:“为了找到病因以及根治方法,我们把癌细胞从病人身上取出进行体外研究。”
鼻咽癌的原发癌组织很小,标本来之不易。唐慰萍回忆:“当时从病人身上取下的鼻咽癌组织只有绿豆不到地大小,还要检测标本是否合格,这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此类标本不足和标本不合格的问题,我校于年成立了肿瘤研究室(由病理和病生教研室组成),是当时粤西地区第一个细胞培养室。
谈及培养室成立后的建株难关,唐慰萍称,当时需要免疫功能低下、没有相应抗体的小牛血清,但其市面上卖得很贵,于是她亲自带领课题组的同事去湖光农场买初生公牛来宰杀,以获取培养细胞的血清。之后,唐慰萍等人开始进行细胞培养,运用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专业的操作手法攻坚克难。
历经重重难关后,国内外许多实验室都在不断努力建立的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株在我校实验室中首先建立起来了。为了使细胞株保存下来而不被细菌污染,唐慰萍等人付出了巨大的心力。这项成果获得了省卫生厅、高教局和中央卫生部的科技成果乙等奖,直至今天,全世界研究鼻咽癌的机构都在应用这个细胞株。
唐慰萍的儿子聂彤回忆道:“母亲去中科院病毒所学习、交流有关研究事项的期间,大概有一年半没回过家。”当被问起获奖感受,她认真答道:“其实那时候我们对得奖看得不是很重,该做好的事还是像原来一样认真去做,大家都觉得奖项带来的是激励,同时也是压力。”
年,我校病理学教研室建立起裸鼠实验室,这为鼻咽癌研究提供了体内研究的平台。课题组组员把鼻咽癌的癌细胞株移植到裸鼠身上,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对鼻咽癌的发病机理、转移以及防治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同年,我校病理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现病理学教研室主任黄剑告诉记者:“在唐老师等人的带领下,学校的病理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份成果的背后是数不尽的努力与坚持,唐慰萍与教研室的同事凭着一股团队凝聚力潜心研究,“当时无论多苦的工作、多难的问题,大家齐心协力,相互分工和支持,因为有了凝聚力,大家都会变得很愉快。”唐慰萍脸上呈现出淡淡的笑容。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唐慰萍不仅是科研先锋,更是在教学第一线上扎根数十载的教坛老兵。她以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及科研能力,并及时指出科研方向,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病理学系为唐慰萍教授庆祝80岁生日)
唐慰萍认为,教学不只是输出,它还能使人进步。教学中对教材咬文嚼字、细细研究并辅以涉猎其他文献资料的过程是一个探讨的过程,这可以促使自己在科研上产生新的想法。“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知识,还能拓宽科研思路,只要你足够努力地钻进去了,就一定会有收获。”她回忆到,“以前我们教研室对教材上的一个词或一句结论不明白,就会查阅许多资料并请教其他人,甚至将自己看的文献综合做成小报告,进行轮流讨论,把它弄透弄懂了才有底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清楚。”
特色鲜明、学术氛围浓的“迷你talk”体现出教研室老师们认真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同时也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与比较中进步。“那时为了学科的发展,唐老师带领我们每天晚上集体备课、试讲、看文献,要求我们精准地把握基本概念,试讲不好的,不给上讲台授课,这些优良的传统至今仍在延续。”黄剑说。
淳淳教导引前行
殷殷寄语传厚望
退休后,唐慰萍仍然把教研室的工作放在首位。作为教学质量监控小组的成员,她会亲自到课室进行旁听,认真把关课堂的教学质量。此外,她也不忘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积极地指导中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她告诉记者,“当初学校将‘黑板教学’换成‘电脑课件教学’时,每一篇课件我都参与审阅,不够精简、清晰的地方我都会指出来。有些青年教师甚至被我说到哭,哭没关系,只要能进步就好。”
(“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奖是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专门为对我国病理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70岁以上老专家设立的。沈淑静教授、唐慰萍教授同时获得该奖项。)
现在,唐慰萍仍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