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第期尼妥珠单抗联合放化

2022-4-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癜风土方治疗办法 http://m.39.net/news/a_5639550.html
基本信息:患者刘某,男,69岁,陕西本地人,患者以“咽痛、溃烂2月余”之主诉于-03入院。现病史:2月前咽部疼痛不适,尤以进食明显,以为咽炎,自服阿莫西林、头孢菌素半月余,无明显效果。半月前咽痛加重,偶尔痰中带血,医院,考虑咽部肿瘤。现为进一步诊疗来我院门诊以“口咽部肿瘤”之诊断收入院。近来无发热、气短、声嘶不适,饮食及睡眠正常,大小便无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74mmHg,身高:cm,体重:51Kg,体表面积:1.6m,NRS0分。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异常肿大。颈软,对称,无抵抗,颈动脉搏动未及异常,颈静脉未见怒张。专科检查:口唇无发绀,张口不受限,伸舌居中,口腔卫生差,双侧扁桃体区可见略隆起肿物,表面光整,触摸质韧,配合差。颈部活动不受限,无静脉怒张,无明显隆起肿块,气管居中,喉外形正常,发音无嘶哑,甲状腺无明显肿大,颌下及颈部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影像学检查:.3.24行鼻咽、颈部MRI示:1.口咽两侧壁增厚呈不规则肿块,考虑口咽癌可能,病变侵及鼻咽、双侧腭帆张肌、双侧腭帆提肌、双侧扁桃体、软腭及悬雍垂;病变与及右侧翼内肌关系密切、颅底骨质不均匀,受侵不除外。2.右颈II区稍大淋巴结。3.双侧上颌骨囊性信号,考虑上颌骨囊肿可能。

.3.19行鼻咽镜示:鼻咽口咽侧及口咽前壁及左右侧壁见粗糙不平隆起,组织质脆,触之易出血。

.3.19行CT提示:口咽侧壁及前壁、鼻咽右侧壁明显增厚,呈软组织块状,呈轻度强化以口咽右侧壁为著,右侧咽隐窝及咽鼓管圆枕变浅、消失,双侧咽旁间隙变浅,鼻中隔居中,左侧上颌窦内软组织增厚,余鼻副窦窦腔清晰,气化良好。喉结构如常,声门对称,内壁光滑,喉软骨骨质结构未见明显破坏征象,双侧颈鞘血管显示良好,走行自然,双侧颈部多发小淋巴结。

病理学及其他检查:

病理:鼻咽部鳞状细胞癌II级

血液学:未见明显异常。

鼻咽癌(鳞癌,cT2N2M0,III期JACC第八版)

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尼妥珠单抗靶向治疗

第一阶段治疗:诱导化疗TP方案:白蛋白紫杉醇+顺铂;Q3W*2程第二周期联合尼妥珠单抗mg时间:.03.29、.04.23不良反应:Ⅰ级骨髓抑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临床疗效:1.口咽两侧壁增厚呈不规则肿块,较前范围缩小、侵犯范围变化不著;2.双侧颈部稍大及肿大淋巴结,较前增大第二阶段治疗:同步放化疗+靶向治疗放射治疗:.05.19行鼻咽病变及双侧颈部淋巴结及引流区调强放疗PGTVnx、PGTVndDTcGy/33f,PTV1DT60Gy/33f。PTV2DT54Gy/33f靶向治疗:尼妥珠单抗注射液(泰欣生?)mgiv.drip,同期QW*6程。化疗:.05.21同步一周期顺铂化疗:35mgiv.dripd1-4放射治疗及靶向治疗---疗效评价:1.鼻咽顶后壁及口咽壁稍增厚,较前范围缩小2.左颈部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双颈部多发小淋巴结;同前相仿疗效评估:PR相关副反应:1级消化道反应;1级骨髓抑制;2级放射性皮炎。

本病例是一例老年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病变侵及鼻咽、双侧腭帆张肌、双侧腭帆提肌、双侧扁桃体、软腭及悬雍垂。根据CSCO《鼻咽癌诊疗指南版》,推荐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可以提高患者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生存率,增强放化疗敏感性,并且不会明显增加毒副作用。

我国鼻咽癌发病和死亡人群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超过80%患者初诊时已为局晚期,通过以铂类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治疗后仍有5%-15%患者发生鼻咽或局部淋巴结复发,15%-30%发生远处转移。因此提高局部晚期及复发转移鼻咽癌的疗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EGFR在多种实体瘤中过表达,鼻咽癌高达80%-90%,与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密切相关。尼妥珠单抗是一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阻断EGFR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强放化疗疗效,显著延长OS,DFS和DMFS,鼻咽癌患者各线治疗都能从尼妥珠单抗获益。目前CSCO《鼻咽癌诊疗指南版》等多个指南都推荐尼妥珠单抗治疗鼻咽癌。在IMRT时代,尼妥珠单抗在增效,减毒等多个方面发挥了作用。此病例中该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疗效显著,疗效评价为PR,且未见放化疗以外的毒副作用,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calo.com/byayy/1030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