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悼念曾毅院士终生与病毒抗争的勇士

2020-8-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据中国科学院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毅,因病医治无效,于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敬爱的曾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感到无比悲痛。他指引着凯普不断开拓创新,迈步跨越。他一生为繁荣和发展我国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尽心尽力,在他的提案下,凯普联合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中国首个开放式HPV基因数据库,为推进宫颈癌防治、疫苗研发及制定宫颈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曾毅院士

年3月8日,曾毅出生在广东省揭西县五经富乡。多篇访谈文章显示,曾毅从小非常喜欢读书,又十分用功,成绩一直很优秀。他5岁开始上小学,年入经富中学读书。年1月,曾毅考入广东省名校梅县东山中学就读高中。由于梅县离五经富路途相对较远,每学期开学时,他要步行三天才能赶到学校。不过,艰苦的环境并未阻止曾毅求学的步伐。年夏天,曾毅考入上海医学院,如愿成为一名医学生。

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于卫生条件较差,伤寒、霍乱、小儿麻痹症等传染病流行,不少人因此丧命或致残,这些场景震撼了年轻的曾毅。年,曾毅被调至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病毒系,从此开始了他的病毒研究工作。

            建立鼻咽癌早期诊断方法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科学家发现鼻咽癌病人的血清常能检出EB病毒抗体。这促使曾毅从年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这一研究就是四十年。最初,为找到能发现早期病人的方法,曾毅参考国外资料,开始进行EB病毒抗体研究。国外检测EB病毒抗体的方法是免疫荧光法,但这种方法必须用价格昂贵的荧光显微镜来检查,不适合在中国推广。经过潜心研究,年曾毅建立了免疫酶法。此方法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即可检查。同年,曾毅将他创立的这种新的血清学检查方法带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由曾毅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和梧州市肿瘤研究所、苍梧县鼻咽癌防医院的医务人员一起组成鼻咽癌协作组,深入工厂、农村,开展血清普查检查,主动寻找病人。他们经常是白天在日晒雨淋下采血,晚上在实验室进行检测。筛查出了一批阳性者,从中发现了早期鼻咽癌病人,早期诊断率达60%以上。10年追踪,早诊率达80%以上。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它证明了应用血清学普查的方法可以发现早期鼻咽癌病人。他们发现,中国儿童3岁~5岁就已被EB病毒感染,都带有IgA/VCA抗体。应用IgA/VCA和IgA/EA方法对30岁以上人群进行血清学筛查,对抗体阳性者进行20年追踪,在十七、八年后仍有鼻咽癌病人出现,鼻咽癌检出率在85%以上。只要两滴血就可以预测未来二十年内会不会罹患鼻咽癌。由于早期诊断方法的建立,很多人的生命得以被挽救。            成功分离出我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年,大洋彼岸的美国报道了一种新的传染病——艾滋病。曾毅判断,这种疾病极有可能和病毒有关,才会有如此严重的传播情况,并预测这种疾病一定会威胁到我国。年,曾毅投入了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的研究,并证明HIV当年已传入我国。年,一名美国患者在中国因艾滋病死亡。得到消息后,曾毅立即赶赴昆明,采来血样,并着手分离病毒。这本来应该在P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中进行,但由于当时并没有这种实验室,曾毅就在北京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内,在普通的接种柜里面,戴上手套分离病毒,并成功分离出了我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确认了早期我国艾滋病病毒属于B型。随后,曾毅又迅速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做出了快速诊断试剂,并经卫生部批准,使得我国在早期就拥有了自己的诊断试剂。不仅如此,曾毅还深入河南等地调查艾滋病通过卖血途径传播的问题,多次上书中央提出艾滋病防治对策,致力于抗艾药品和疫苗的研制,并敢于揭示艾滋病传播的真实情况。逝去的曾院士,一生热爱祖国,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立德树人,务实求真,谦虚善良,风趣幽默,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家国情怀。我们将缅怀和弘扬曾院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健康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曾毅院士简介

曾毅,男,年3月8日出生于广东揭西。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博士、博士后导师,国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院士实验室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会长,全球病毒网络中心执委,中国-全球病毒网络中心主任。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三届国务院学位评审组成员、国际微生物联盟执委、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肿瘤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联合国亚太地区艾滋病与发展领导论坛指导委员会成员。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年至年在英国格拉斯哥病毒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员从事肿瘤基础研究。年至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作为客座研究员从事HIV的研究。从年起研究病毒性癌症,年起研究人肿瘤病毒(包括EB病毒、乳头瘤状病毒、HTLV-1病毒、HBV及人疱疹第8型病毒)与人癌症发生的关系。曾毅院士共发表中英文论文余篇,著书6本。曾获国家杰出贡献中青年称号,获国家和部级科技成果20余项及陈嘉庚医药科学奖、政府特殊津贴。年获英国贝利·马丁(Belly-Martin)基金会艾滋病防治贡献奖,年获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北京市科技二等奖,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综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calo.com/byayy/10274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