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马骏教授团队发现预测鼻咽癌远处转
2018-4-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新年起,启新程。
中肿新春科研迎来一个开门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在鼻咽癌分子标记物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了一组mRNA分子标签有效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转移,相关研究成果于年2月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肿瘤学专业期刊《theLancetOncology》(最新IF33.9)。(文章链接请拉至文末,点击查看)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头颈肿瘤,其中以华南地区最多。约70%的鼻咽癌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处于局部区域晚期(无远处转移),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鼻咽癌
目前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仍有20-30%的在治疗后会出现远处转移,成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传统的肿瘤临床N分期方法,预测远处转移的准确性仅为57%左右;并且,相同分期的患者接受同样的治疗后常常出现不同的生存结局,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标志物指导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分子生物学指标被纳入肿瘤预后评价体系,甚至引入了分子分期的概念。例如年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已经将21-基因检测推荐用于激素受体阳性、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评估患者疾病复发风险,并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在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化疗。显然,信使RNA(mRNA)作为多种分子事件调控的靶标,其表达改变作为分子预后指标显出良好地临床应用前景。于是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科学问题:是否存在一组基因的表达改变可以预测鼻咽癌患者的转移风险?如果有,是否可以用于指导临床治疗选择?
由解剖分期向分子分期发展的
鼻咽癌预后评价体系
针对上述情况,马骏教授团队开展了现今国际最大规模的鼻咽癌分子标志物研究,团队通过表达谱芯片对接受治疗后有无出现远处转移的鼻咽癌组织全基因组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从数万个基因中初步锁定个差异表达基因,再用回归分类器的统计方法从例患者中筛选13个远处转移相关的基因构建分子标签,将病人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结果显示,高风险组患者5年远处转移率高达37%,低风险组则仅为9%(图2)。
13个基因构成的分子标签能有效
预测鼻咽癌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
那么,这一发现对临床有什么指导意义呢?令人兴奋的是,本项研究还发现,利用这组分子标签可以区分鼻咽癌患者同期化疗获益人群。对于低转移风险组的患者,其可以从接受同期化疗中获益,5年远处转移率从16%降低至5%;而高风险组患者则无显著改善(图3),提示这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强化治疗,例如诱导化疗,或者联合靶向药物甚至免疫治疗等,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13个基因构成的分子标签能有效
预测鼻咽癌患者同期化疗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