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研究李灿东教授谈以症状作病名

2021-3-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71212/5926019.html

编者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思维的核心内涵。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辨证的全过程,体现为四诊信息采集的全面、规范、准确,以及辨证的整体、动态、个性化。而谈到辨证论治,李灿东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诊断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先后提出了“中医误诊学”和“中医状态学”的理论体系,同时,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将中医诊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了从对疾病状态的判断延伸到对生命全过程健康状态的把握,在该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创新和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天津中医药》杂志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中医诊断研究相关成果,促进了中医诊断的传承创新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广中医诊断研究成果,更好实现中医诊断现代化,《天津中医药》杂志增设了“中医诊断研究”专栏,进一步梳理中医诊断理论研究相关的新标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进展,以期为后续中医诊断理论、临床和技术装备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李灿东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

论中医“症状性病名”的合理性

梁永辉1,2,李灿东2,3,4,陈谦峰2,3,雷黄伟2,3,陶文娟2,王洋4,高碧珍2

(1.福建中医药医院,福州;2.福建中医药大学证研究基地,福州;3.福建省中医健康状态辨识重点实验室,福州;4.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岐黄学者工作室,福州)

中医疾病命名方式多样,以“症”名“病”是最古老的方式之一,目前仍有沿用,如《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列出中医的49个病中,大多为“呕吐”“失眠”等“症状性病名”。症状是人体在病理状态下所呈现的各种异常表现,而病名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总结与抽象。症状性病名因被许多学者质疑为“症”“病”概念混淆而饱受诟病,其合理性以及如何继承、发展值得探讨和思考。1症状性病名命名方式探析1.1症状性病名是病名演变过程中的必然阶段自甲骨文对病名“腹不安”的记载,到《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逐步建立病名系统,可以发现病名存在明显的演变趋势,涉及症状(可以细分为症状和体征)、病情、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四要素)等,反映了中医辨病日益深化与细化的历史过程。其中,症状是患者求医的首要诉求,是医者最早最易得到的病情资料,也是对疾病的初步认识、直观感受,所以,以症状名病是中医命名疾病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之一,如拟声“咳咳”的“咳”、拟声“呕呕”的“呕”,在中医病名演变过程中,症状性病名是病名演变趋势中的必然阶段。1.2以症状为纲目编撰医籍的需要确立主症、判定病证、归纳病机是中医疾病诊疗中的常规流程。以症状为纲目编撰医籍主要从应用角度考量,便于根据“症状”查阅疾病。以症状为纲目不但出现在中医古籍,还广泛应用于中医类教材等。由于症状性病名的确立,在众多中医类教材中,逐渐形成了“先辨病,后辨证”的“辨证分型”模式。如《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7版与第9版教材中,鼻窒、耳胀等“症状”描述同时也是“病名诊断”,并在各自独立章节中均有辨证分型。但在上述教材中,也存在不同病名(症状)之下,证型类近,方药相同的现象,如鼻窒、耳胀两者均存在“邪毒滞留,气血瘀阻”的证型,对应方药均为通窍活血汤。证型治法方药重复赘述,说明以症状性病名为纲目,并非从中医学术体系去进行疾病的分类。2症状性病名局限性及弊端2.1“症”“病”概念混淆黎敬波等认为中医病名概念应该是能概括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本质特征,包括病因、发病、病理、证治规律等,可为临床治疗指明方向,为准确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预后趋势提供方便的概念。相对而言,症状是外在的、零散的,以症状命名,不能高度概括疾病的变化规律及特点,势必导致中医症、病概念的混淆,弱化病名的内涵及外延。如鼻咽癌患者早期累及咽鼓管,仅表现为耳胀闷感单一症状,如果据此就立即诊断“耳胀耳闭”,甚至予以遣方用药,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疾病本质再探索的缺失,造成漏诊、误诊现象发生,这也是症状性病名被诟病的主要症结所在。2.2症状性命名过于单一,不能体现疾病认识的发展部分症状性病名延续既往对症状的原始认识,只是抓住了疾病表象,或者类比描述,传播时容易产生歧义。如《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中描述“浊涕不止”的“脑漏”,从字面意义容易错解为“脑脊液漏”。作为病名演变过程中的必然阶段,症状性病名在中医和西医均有存在。随着疾病认识的深入,疾病谱发生变化,西医症状性病名逐渐被替代或者细化,症状诊断作为病名被认为是疾病诊断术语不规范、疾病分类不准确的形式之一,如将病毒性肠炎写成腹泻。在西医疾病范畴中,眩晕分为中枢性、周围性,而周围性眩晕中耳源性眩晕还包括:良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迷路炎、前庭神经元、听神经瘤等,病名的细化增加了疾病分类的准确性,指导临床选择性运用手法复位、药物治疗、手术、前庭功能康复训练等手段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在中医临床目前仍保留症状性病名“眩晕”,很难体现当今疾病认识的发展,并在指导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略显笼统。2.3症状性病名容易导致疾病体系混乱同一证候、同一疾病均可表现出多种症状,以症状命名,容易造成一病多名、一证多名。不同疾病、不同证型也会表现为相同症状,以症状命名,会导致多病一名、多证一名。以症状为纲目编撰教材,会造成疾病体系的分离以及学习的重复;而在临床中,单纯以症立病,不但会造成疾病本质再探索的缺失,并且造成治疗体系的混乱甚至误治。3症状性病名继承与发展3.1症状性病名仍具有存在意义症状,是对疾病最直观的认识。对于新发现的疾病、临床资料尚待完善的疾病,以及尚无法从其他方面进一步诊断病名的疑难杂症,需要症状性病名作为初步诊断。以症状为纲目编撰医籍,有利于从症状角度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探讨及学习。同时,对于保留至今且仍在广泛使用的症状病名,如哮喘、便秘、胸痹等,中医已经建立了确有疗效且约定俗成的辨治体系,具备高发性与特征性两个特点。这些病名形象直观,被众人所公认,仍需传承。3.2症状性病名发展症状性病名随着症状术语的细化和准确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身的发展。如《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曰:“凡有痰无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声无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对“咳、嗽、咳嗽”病名含义以及病机做了进一步区分。另一方面,随着临床对疾病全过程认识的深入,一些症状性病名在疾病不同时期的主症发生变化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如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根据胸痹病有发作性的特点,在发作和缓解时分别以心痛和短气为主症,将胸痹、心痛、短气合篇论述,在一定程度阐述了疾病相应时期的规律与特点。随着学科的发展,众多医家把疾病本质属性所表现出来病位、时机等特征,与症状性病名相融合,赋予其更多疾病信息。如以时间为特征的五更泄、强调发病部位的耳眩晕等。4综合应用诊断要素,弥补症状性病名应用短板4.1综合应用中医诊断要素基于症状性病名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当前临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继承及发展症状性病名同时,综合应用中医诊断基本要素,弥补症状性病名应用短板。病,是对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邪正相争全过程病变特点的概括;症,即单个症状、体征;证,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病变本质的概括。构建诊病-辨证-识症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是弥补单一辨证的缺点,发挥中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优势的主要途径。在辨症、辨证、辨病基础上,李灿东教授增加了辨人、辨机,总结为“五辨”。五辨思维的核心是一方面强调四诊信息的全面、规范、准确,另一方面强调临床诊断的整体、动态、个性化。五辨的综合应用可以弥补单一辨证或“病、证、症”结合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对疾病全面、准确的把握。4.2参考西医病名诊断与客观检查指标梅核气是指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不但以症状为病名,并且既往主要以症状为依据进行诊断。崔翔等认为延续既往的梅核气诊断方法,梅核气病因涉及咽喉部、骨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循环系统中的多种疾病。梁永辉等认为,单纯以症状进行诊断并不利于梅核气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运用电子喉镜排除引起咽部异物感但不属于传统“梅核气”疾病范畴的诸多系统疾病,并对梅核气患者不同阶段、不同证型局部体征进行全面研究,是对梅核气定义、诊断及治疗形成统一认识的基础。5小结中医症状性病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同时也有病症概念混淆的弊端,需有甄别地扬弃。对于症状性病名的应用,一方面需要继承、发展,另一方面需要综合应用中医诊断基本要素、西医病名诊断与客观检查指标,弥补症状性病名应用短板。

编辑:孙文聪,滕晓东,徐一兰

编号:视频--11(总第64期)

版权归天津中医药大学期刊编辑部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calo.com/byawh/10286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