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吴沛宏教授团队成功完成首

2016-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年3月,在医院有关领导和科室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院吴沛宏教授及其团队顺利完成我院首例磁共振(MRI)引导下肝肿瘤微波消融治疗。患者为鼻咽癌放化疗后,一周前当地MRI发现肝转移瘤,遂转至我院进一步治疗。在给予病人静脉麻醉和局部麻醉后,吴沛宏教授在MRI实时引导下,将1根14G微波消融针准确置入肿瘤内部,顺利完成整个病灶的完全消融。患者术后情况良好,第二天平安出院(图1-5)。

近年来微创介入领域进展迅猛,消融手段如纳米刀,引导技术如CT、磁共振、超声等技术的出现也极大得增进了微创介入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放射科教授在其年出版的新书《ClinicalInterventionalOncology》里明确指出:过去放疗技术的进展和肿瘤靶向药物的进展使得肿瘤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改善,而目前出现的影像导引下的微创介入治疗则会在影像介入科医生团队融合内科、外科、放疗等多学科治疗模式后大放光彩,在局部治疗领域的重要性将可能超过外科治疗。

作为未来最有前景的影像引导手段之一,MRI引导对比CT引导下消融优势:1,避免电离辐射;2,可实时监测进针,手术过程连续、快速;3,实时监测消融范围;4,对血管、胆管等结构显示清晰,避免误穿。MRI引导对比B超引导优势:1,图像质量更佳;2,进针不受肿瘤部位的限制,不受肺组织影响;3,不受消融产生的气泡的影响。尽管如此,过去国内外研究者并没有开发出特别好的治疗引导序列,使得MRI引导在临床上应用仍较为局限。

本次治疗所用MRI引导序列为吴沛宏教授团队自主开发,可清晰辨识肿瘤,单幅图像扫描只需0.7秒,克服MRI扫描时间较长的弊端,使穿刺进针过程连续、省时、安全。并且消融过程中可实时检测肿瘤信号的变化,对于肿瘤消融范围的识别较CT和B超更清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科是全国肿瘤微创介入主委单位、国家微创治疗的培训基地。中心主任吴沛宏教授团队秉承严谨治学和对医疗高度负责的精神,于起开展MRI引导下微波消融的动物实验,先后使用五指山小型猪肝脏模型和兔VX2肝肿瘤模型,旨在开发能满足临床需求的MRI引导序列,并完成影像学和病理学的评估。

吴沛宏教授是亚太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会的创始人,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临床客座教授,从事肿瘤工作达33年,具有丰富的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经验。吴沛宏教授团队率先将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与生物免疫治疗有机结合,提出并践行肿瘤的建设性治疗模式与策略,即在有效治疗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生理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策略上,尽可能首选微创与无创的治疗方法,联合综合治疗,尽量避免或减少大创和巨创。建设性治疗的理念和策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同仁和患者所认同和接受。

参与手术人员包括:吴沛宏教授、李旺主治医师、时丰博士、沈露俊博士、常博扬博士及其他医护人员。该项创新性的治疗得到了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以及黄金华主任的大力帮助,特别致谢。

图1.磁共振机器序列调试完毕,术前准备工作就绪。

图2.吴沛宏教授在自主研发的精确MRI序列定位后实施病灶的穿刺和消融。

图3.MRI实时序列检测下肿瘤消融,可见病灶信号由高至低的变化。

图4.消融后T2序列扫描,可见肿瘤消融完全。

图5.为消融后增强扫描,可见肿瘤消融完全。









































浠婂勾瀛e墠璧?
鍗佷簩浜旇鍒掓槑纭彁鍑轰綆鏀跺叆鑰呮敹鍏ユ槑鏄惧鍔?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calo.com/byawh/1020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