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A2016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
2016-11-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瞿元元
医院泌尿外科叶定伟教授团队
年7月20~24日,第14届亚洲泌尿外科学会年会(14thUrologicalAssociationofAsiaCongress)暨第30届新加坡泌尿外科年会(30thAnniversaryofSingaporeUrologicalAssociation)在新加坡新达城会展中心(SuntecSingaporeConventionandExhibitionCentre)举行。
来自医院泌尿外科叶定伟教授团队的瞿元元医师有幸参加此次大会,并汇报分享了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参会瞿元元医师共做了3场发言,其中2个oralpresentation,1个ModeratedPoster发言。可贺的是,研究成果及发言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3场发言中有2个获得“bestsessionaward”(“bestoral”和“bestposter”)。
FISH技术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诊断中的应用
ModeofPresentation:ModeratedPoster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易位肾癌)是一种罕见肿瘤,是年WHO肾癌病理组织学分类中新增加的一种肾癌亚型,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成人较少见。Xp11.2易位肾癌的命名来源于肿瘤中均含有TFE3(染色体定位:Xp11.2)与其他分子形成的融合基因,这些融合基因均导致TFE3蛋白的高表达。因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FE3蛋白的表达为临床诊断Xp11.2易位肾癌的重要辅助手段。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FE3的表达诊断Xp11.2易位肾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 探讨FISH技术在Xp11.2易位肾癌诊断中的应用,并比较Xp11.2易位肾癌与非Xp11.2易位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本研究入组76例可疑的Xp11.2易位肾癌患者,均于年1月至年1月在我院接受肾癌根治术或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实验标本为肾癌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FE3蛋白的表达,通过TFE3FISH技术检测TFE3基因融合情况。使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评估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共30例(39.5%)患者肾癌组织中阳性表达TFE3蛋白。通过TFE3FISH技术从遗传角度确诊30例Xp11.2易位肾癌,其中28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表达TFE3蛋白,另2例患者阴性表达TFE3蛋白。与TFE3FISH结果相比,TFE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诊断Xp11.2易位肾癌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6.7%(2/30)和4.3%(2/46)。与非Xp11.2易位肾癌相比,Xp11.2易位肾癌患者表现为较晚的肿瘤分期和分级(P0.05)。另外,Xp11.2易位肾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显著短于非Xp11.2易位肾癌患者。Xp11.2易位肾癌组(TFE3FISH阳性)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3.0个月(95%CI:8.4~17.6个月)和50.0个月(95%CI:27.6~72.4个月);而非Xp11.2易位肾癌组(TFE3FISH阳性)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尚未达到。 TFE3FISH技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Xp11.2易位肾癌诊断方法。与非Xp11.2易位肾癌相比,成人Xp11.2易位肾癌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及更差的预后。本场发言被评为“bestposter”
p-4EBP1表达对Xp11.2易位肾癌疾病进展及预后的预测作用
ModeofPresentation:Oralpresentation
PI3K-AKT-mTOR和RAS-MAPK信号通路均参与细胞增殖信号的传递,因此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两个信号通路在Xp11.2易位肾癌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观察mTOR信号通路及MAPK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在Xp11.2易位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这些分子指标对Xp11.2易位肾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入组36例Xp11.2易位肾癌患者,患者均于年1月至年6月在我院接受肾癌根治术或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所有患者均通过TFE3FISH技术确诊Xp11.2易位相关的TFE3基因重排。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EBP1、p-4EBP1、p-mTOR、p-S6K和p-MAPK在36例Xp11.2易位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使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评估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这些分子指标对Xp11.2易位肾癌患者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的预测作用。 全组36例患者中,分别有14例(38.9%)、26例(72.2%)、16例(44.4%)、19例(52.8%)和9例(25.0%)患者高表达4EBP1、p-4EBP1、p-mTOR、p-S6K和p-MAPK。鼓舞人心的是,研究发现在高表达p-4EBP1的26例患者中,21例(80.8%)患者表现为p-mTOR或p-MAPK高表达,这与PI3K-AKT-mTOR和RAS-MAPK信号通路均可介导4EBP1的磷酸化相符。本组共4例患者接受了二线的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治疗,其中2例高表达p-4EBP1和p-mTOR的患者均获得部分缓解,缓解时间分别为4个月和8个月;1例高表达p-4EBP1的患者疾病稳定5个月;另1例高表达4EBP1的患者治疗无效。此外,研究者还发现p-4EBP1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p-4EBP1是较短无进展生存期(HR=33.,P=0.)和总生存期(HR=56.,P=0.)的独立预后因素。 p-4EBP1可能发挥漏斗作用汇聚上游增殖信号。抑制4EBP1的磷酸化可能能够改善Xp11.2易位肾癌的预后。本场发言被评为“bestOralpresentation”
获奖证书
MTR非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肽显著增加前列腺癌发病风险
ModeofPresentation:Oralpresentation
异常的DNA甲基化在前列腺癌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一碳代谢途径及相关代谢物水平决定细胞DNA甲基化状态从而在前列腺癌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碳代谢途径关键基因的遗传变异体在前列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潜在的生物学机制。 本研究入组例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和2例非癌对照,所有前列腺癌病例均于年1月至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且病理确诊为前列腺腺癌。非癌患者与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和地理区域匹配。我们对MTR、MTRR及CBS这三个基因进行分型,共确定了6个单核苷酸多肽(MTRrs、MTRrs、MTRrs、MTRRrs、MTRRrs、CBSrs)。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上述6个遗传变异体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接下来通过一系列功能实验包括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实时定量PCR、代谢物水平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侵袭等研究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相关变异体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关联分析结果显示,MTR基因非编码区的两个遗传变异体rsTG和rsGA显著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与对应纯合野生基因型患者相比,MTRrs的GG基因型(adjustedOR=1.40,P=0.)和MTRrs的AA基因型(adjustedOR=1.64,P=0.)分别增加40.0%和64.0%的前列腺癌发病风险。进一步的功能实验结果显示,这两个MTR基因非编码区的遗传变异体可以降低MTR的表达、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和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H)的水平、降低蛋氨酸和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水平、增加SAH/SAM比值并且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MTR基因非编码区的遗传变异体rsTG和rsGA通过降低MTR的表达、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和SAH的水平、降低蛋氨酸和SAM的水平、增加SAH/SAM比值、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报告者简介
瞿元元,医学博士,年9月~年7月就读于复旦大学,硕博连读,师从叶定伟教授和戴波教授。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复旦大学“学术之星”,复旦大学“枫林之星”,3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复旦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复旦大学博士新生优秀奖学金、淑蘋奖学金,被评为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医院“优秀研究生”。
主要从事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9篇(影响因子>5分的SCI论文5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1篇(中华系列杂志发表论著5篇)。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发言9场次,并多次被评为“bestposter”;国内会议发言4次。
相关阅读
[UAA]亚洲泌尿外科年会肾癌专题第一现场
UAA新加坡
肾癌研究:一种组织特异性非编码RNA调控p53通路在肾细胞癌的研究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瞭望》”
欢迎在文章右下角评论或留言。↓↓↓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业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