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韩星金宇彬查出鼻咽癌,鼻咽癌六大信

2017-9-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5月24日晚,韩媒披露了韩国影视男星金宇彬罹患鼻咽癌的消息,令粉丝们唏嘘不已。其经纪公司宣布,金宇彬将暂停演艺工作,专心治疗。

据报道,27岁的金宇彬正参与电影《盗听》选角,却时常在片场流鼻血,检查发现竟是鼻咽癌。所幸病情发现较早,目前金宇彬已开始进行药物治疗与放疗,其女友申敏儿陪伴在侧。

症状:警惕六大信号

在头颈部肿瘤中,鼻咽癌占第一位。医院头颈肿瘤中心首席专家曾宗渊教授介绍,鼻咽癌发生部位较隐蔽,又与眼、耳、鼻、咽喉和脑神经等相邻,早期症状不明显或多变,像鼻塞、耳鸣、涕血或头痛等症状并不是鼻咽癌病人所特有的,其他诸如耳鼻喉科的非癌疾病也常会出现。加上不少患者对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不重视,因而造成许多早期鼻咽癌病人误诊、漏诊,以致确诊时往往已处于中晚期。

曾教授指出,虽然鼻咽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对于一些相关症状予以重视,及时检查,还是能及早发现鼻咽癌的。他提醒,若持续(两周以上)出现下列症状,医院检查,明确病因——

1

回吸性涕血

不少鼻咽癌患者有此症状,多数人是在清晨洗簌过程中,用力回吸鼻咽分泌物吐出时,出现带血现象,可由“吊钟”(悬雍垂)与位于鼻咽部的肿瘤表面摩擦而引起,或因原发癌的浸润、扩展,肿瘤表面黏膜发生溃破、感染而出现涕血。

不过,涕中有血丝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广东人,常常认为这种现象是“热气”,喝点凉茶就能解决,以致耽误治疗。

2

鼻塞

癌灶堵塞鼻后孔或侵入后鼻腔可引起鼻塞,多为一侧持续性的鼻塞。感冒时也常出现鼻塞,但感冒引起的鼻塞会随感冒好转而减轻、消失。

3

耳鸣、耳闷

鼻咽和耳朵之间有一条管腔相连,这条管称为“咽鼓管”。当鼻咽部肿瘤浸润、压迫到咽鼓管时,可出现耳堵塞感、耳鸣甚至听力下降。

4

持续头痛

部分鼻咽癌患者以头痛为初发症状,常表现为持续性偏于一侧的头痛,一般认为是鼻咽肿瘤侵犯、破坏颅底骨质或压迫神经、血管所致。

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如果出现持续性头痛,又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的,应进行头颈部检查。

5

眼部症状

由于支配眼活动的神经多从鼻咽部前上方经过,当病灶压迫或侵犯这些神经时,可造成复视(重影)、眼球活动受限等。

6

颈部淋巴结肿大

颈部包块是鼻咽癌患者常见的症状。出现无痛性颈部(尤其是下颌骨下方)淋巴结肿大,经消炎治疗后消退不明显或逐渐增大,应高度警惕。

预防:每年检查鼻咽部、颈部

曾宗渊教授建议,普通人群每年体检都应检查鼻咽部和颈部(颈部淋巴触诊)。

高危人群宜每年定期做防癌体检,体检时除了检查鼻咽部和颈部,还应做EB病毒抗体检查,它与鼻咽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若鼻咽或颈部发现可疑病灶,应进行鼻咽纤维镜以及头颈部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

鼻咽癌的高危人群包括——

有家族史:鼻咽癌有家族聚集性倾向,患者中约10%有癌家族史;

鼻咽癌高发区居民:鼻咽癌的发病以南方省份较高,如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福建、江西等省,而广东则被认为是鼻咽癌最高发地区(尤其是讲粤语的广州、佛山、中山和四会等地)。

40岁以上人群:鼻咽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生);

男性:鼻咽癌男性居多,男女比例接近3:1。

治疗:首选放疗

鼻咽癌多为低分化鳞癌,对放疗较为敏感,鼻咽癌在治疗上首选放疗是国际医学界的共识。早期鼻咽癌患者放疗效果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Ⅰ期90%,Ⅱ期85%);中晚期患者单纯放疗的疗效较差,5年生存率仅50%左右,临床上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综合治疗,以降低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

专家简介

曾宗渊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荣誉院长、头颈肿瘤中心首席专家,医院副院长、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从事肿瘤研究40余年,在头颈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深造诣。

主要著作:包括主编、副主编和参编的专著的有《实用头颈肿瘤学》、《临床肿瘤学》、《现代喉外科学》、《现代头颈肿瘤外科学》等,发表论文多篇。是《癌症》、《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肿瘤防治杂志》、《肿瘤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等杂志的编委、审稿人、首席审稿人。曾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年获得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校级的多项科研成果奖;年获得中山大学最高级别的执业荣誉奖——“中山大学卓越服务奖”。

编辑:cheung

更多精彩内容!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鍝棿鍖婚櫌鏈鏉冨▉
鎬庢牱闃叉不鐧界櫆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calo.com/byaby/1025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