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锅的十大误区,总有一招你中过

2017-6-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方早早进入供暖期了,广东人还穿着短袖。不过从立冬以来,冷空气登陆广东,各种咆哮嘶吼,就像对南方人说:“该吃火锅了!”

好吧~请你们原谅一个吃货吧,因为在我看来,真的只有火锅才不辜负冬天啊!

火锅好吃但也有讲究,吃对了才能健康又美味。快来一起看看,吃火锅的十大误区,你有没有中招过?

误区一:太着急烫伤消化道

吃火锅最煎熬的时候就是等锅开,看着锅里红彤彤的调料总算香气四溢的翻腾起来,好多人的口水都已经咽下去半斤了。所以刚开始可以涮的时候,总是会迫不及待的放进嘴里。事实上,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60℃,而火锅浓汤温度可高达℃,食物烫熟即吃的话,很容易烫伤口腔、食管和胃黏膜。再加上麻辣等刺激,容易诱发各种消化器官炎症和溃疡。在麻辣火锅的最盛行的重庆,食道癌的发病率挺高的,估计和这个也有点关系。

建议:把食物从锅中捞出后,先放在小碟里,待微凉再蘸上调料慢慢品尝。

误区二:贪图鲜嫩

不少人贪鲜嫩,把生肉、生鱼、生内脏等一烫就立即捞出来吃。此时,那些寄生其中的致病菌或寄生卵很难被杀死,极易引起胃肠道感染等疾病。

建议:海鲜、肉类、动物内脏等食物一定要煮熟煮透再吃。

误区三:生熟不分易污染

许多人把生肉夹入火锅,就用同一双筷子夹菜送入口中,这样也极易把生食中的细菌带入口中,甚至污染整盘食品。另外,如果吃火锅的餐具不加以区别使用也会致病。

建议:将夹、盛生食的碗筷与直接入口的餐具分开。同时,为避免交叉污染,最好使用公筷。或者夹过生食的筷子,一定要在锅里沸腾的地方煮半分钟再接着用。

误区四:冷热交替伤肠胃

很多人吃火锅时一定要配冰饮料,这样不但过瘾,而且解辣。这样一冷一热,会强烈刺激胃部,甚至导致胃部痉挛或胃痛。

建议:吃火锅少喝冰镇饮料,可选择一些温热的凉茶或者植物蛋白饮料,比如椰奶啊花生浆什么的,划重点:重庆火锅和花生浆是绝配。

误区五:配白酒会“烫伤”胃

吃火锅,尤其是辣锅会刺激肠胃扩张,造成消化道充血,损伤肠胃黏膜。如果此时再喝白酒,其中高浓度的酒精会破坏胃表面的黏液保护层,并让胃壁蛋白质受损,产生类似“烫伤”的效果。

建议:吃火锅可喝一两杯啤酒,但一定不要过量。最好喝些凉开水或茶水、酸奶等。

误区六:小料味重盐超标

北方人吃火锅尤其爱用酱料,韭菜花、腐乳、沙茶酱等含盐都较高,而且特别容易附着在食物上,导致人们吃盐过多。

建议:用新鲜辣椒、蒜蓉、麻油等佐料代替酱料,不但可提升食物香味,还能控制盐分摄入。蘸完调料的食材,可以在盘子里适当控一下,去掉多余的调料再入口。

误区七:先吃肉再吃菜

许多人都是先把涮肉吃个够,才想起来放点蔬菜。这样很容易导致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量。

建议:先涮一些蔬菜,不但能减少肉的摄入量,还能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

误区八:不吃主食难平衡

许多人吃火锅从来不吃主食。吃些主食非常重要。一来,主食中丰富的淀粉能在胃肠内形成黏膜,减少火锅的刺激。二来,吃了主食,就能减少吃肉的量,而保证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供应,有利于营养平衡。

建议:在火锅吃到一半时就吃些淡味的主食,或者涮些淀粉含量丰富的土豆、红薯等。

误区九:火上加火难养生

很多人爱吃麻辣锅,这样会不断加重对咽喉部和胃肠道的刺激,容易导致咽喉肿痛、胃溃疡、胃炎、腹泻等消化道疾病。西南地区冬天湿冷,吃些麻辣食物有助养生。而背负冬天比较干燥,麻辣食物会使身体消耗大量水分,不利于养生,还易导致冬季皮肤瘙痒的发生。

建议:吃麻辣火锅要搭配凉性的蔬菜,比如冬瓜、丝瓜、莲藕等,最好用麻油、淡醋等做蘸料。

误区十:美味汤底惹痛风

涮完火锅浓美的火锅汤是许多人的最爱。殊不知这样的汤里已经溶解了许多食材中的嘌呤,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导致痛风。还有的海鲜、酸菜锅底里,亚硝酸盐的含量也不低。

建议:久煮的火锅汤一定不要喝。

编辑:WJ排版:KB

往期精彩回顾

颅内电极毁损术,治好15岁少年的癫痫病。

有很多种伤口不能直接使用创可贴!

命大!3岁男童从4楼坠落……

干货

图解1.2亿中国人都患上的第“四高”!

点击图片阅读

一家三口患鼻咽癌,竟是吃了它!(再也不敢了)

医院简介

医院是国务院国资委全资建设的现代化大型脑专科医疗机构,由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华润集团”子公司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医院设备总值逾4亿元人民币。

广东省内异地就医直报定点医疗机构

办院思路:技术建院、质量建院、创新建院

核心价值观:更专业、更有效、更经济

医院愿景:为大众带来健康与希望!

医院







































云南好的白癜风医院
白癫风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calo.com/byaby/1024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