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的这次大胆尝试,能改变全中国吗
2017-3-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来源:财新《新世纪》记者:赵晗
导读
在中国,“缓和医学”被称为“姑息医学”,指的是减轻患者疼痛而非消除病因的关怀方法。不过,在缺乏政策支持和医学教育指南,全民认可积极抢救,逃避死亡的情况下开展缓和医疗谈何容易?
央视生前预嘱
在中国,高官的悼词中,往往有一句“经积极抢救医治无效”。临终时动用一切生命维持器械,似乎代表着惟一正确而有尊严的死法。
然而一些目睹父辈历经痛苦抢救过程的“红二代”们,却有另一种感受。
“我们能不能让患者在临终的时候享受缓和医疗,按照自己的意愿,更加舒服而有尊严地离世?”开国将帅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和陈毅之子陈小鲁,从组建一个圈内的“不插管俱乐部”开始,成立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建立“选择与尊严”网站,推动缓和医疗,力图阐释一种新的“生死观”。
至今,已有2万多人在网上签署“生前预嘱”,交代自己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等“五个愿望”。
罗点点和陈小鲁呼吁的缓和医疗,并非独创或新潮流。在世界范围内,癌症缓和医疗早已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癌症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但在中国,仍旧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