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心翔nbsp
2016-11-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上海报业集团昕健康传媒出品
李心翔大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专业特长:结直肠肿瘤微创腹腔镜外科治疗和综合治疗。尤其擅长腹腔镜超低位保肛根治术和老年性大肠癌的诊治。
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专家门诊)
周四下午(特需专家门诊)
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李心翔常常会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做一些科普讲座,他说:“我认为科普教育很重要,我们国家在这一块做得还不够,如果做得很好,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医生就能更好地和患者进行沟通,医患关系也会更为融洽。”
不要担心,慢慢来
医院四楼的外科门诊区域内,坐满了等待着的病人和家属,有的人显然坐立不安,不是一动不动地盯着叫号的显示屏,就是不停地站起来去护士台询问情况。
这一天从早上到现在,李心翔已经看了五十多位病人,这时已是下午三点多,又一位老年男性患者在家人的陪同下走进了诊室。
“是怎么样的情况?”李心翔等患者坐定在凳子上,问道。
患者沉默寡言,是他的女儿代替回答的。“我爸大便出血,一开始都没跟我们说,前段时间和我们说了之后,我们就想带他去看医生,可他总说是痔疮没关系的。今天好不容易把他拉去做肠镜,做出来显示有很大一个肿块。我们也做了病理报告,可是要一个星期才能出结果,医生跟我们说要马上做手术,真的就这么严重了吗,医生,我们能马上做手术吗?”女儿的言语中,满是焦急。
“什么时候发现便血的?”李心翔又问。
“一个多月前。”老先生想了想说,“好像更早之前也有过一两次。”李心翔仔细地查看了肠镜报告,又请患者躺上诊疗台进行诊断,他说出了自己的诊疗意见:“要进行手术切除,幸好肿块位置比较高,应该可以保肛。现在所要做的是,先做一个CT和核磁共振检查,我来帮你们预约一下,为方便起见,给你们约在同一天吧。”
别的家属先把老先生搀扶出了诊室,那个着急的女儿又询问李心翔:“医生,是不是恶性肿瘤,现在我爸情况怎么样?我们能不能早点动手术,医院医生的话语,感觉已经是紧急得不得了的情况了,我都快被吓死了。”
“肠镜的报告只能告诉我们,在什么位置有一个肿块,它的大小是多少。至于这个肿块是什么性质,那要等到病理报告出来才能知道。而这个肿块在体内的生长情况怎么样,到达怎么样的程度,对其它脏器的影响是什么,都得等到CT和核磁共振报告出来才能知道。不要担心,慢慢来,即使是肿瘤,它也不会在这几天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李心翔耐心地做了解释,患者的女儿总算舒了一口气,走出了门诊室。
记者:我看到进入门诊室的患者和家属大多很着急,他们好像都有一种希望能尽快动手术的想法,对这点,你怎么看?
李心翔:我在门诊室碰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我也很理解病人和家属的心情。由于普通人的医学知识有限,所以在得知得了肿瘤之后往往有得了绝症的感觉,希望能尽快开刀,似乎觉得不开刀就会马上发生转移,会马上发展为晚期。
对于他们的这种心态,我会耐心地做一些解释。我会告诉他们,在结直肠肿瘤中,从良性腺瘤要发展为恶性肿瘤,需要5-10年时间,而恶性肿瘤要转移到绕肠壁一周大概需要1年时间,所以这可以说是一种较为慢性的疾病。而且说得极端一点,如果会发展得很迅速,那还得庆幸没有开刀,因为那样的肿瘤的生物属性决定了它是一个高度恶性的肿瘤,即使是手术也解决不了问题。
在我这样解释之后,患者和家属大多会放下心来,不再那么焦虑地想着一定要早点开刀的问题。
筛查预防非常重要
在李心翔看来,现在很多病人陷入的一个误区是,在疾病早期的时候并没有去重视,等到检查出来了又很着急。“像我们之前所谈到的那位老年患者,发展到现在的症状应该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但他之前并没有重视。”李心翔分析说。
记者:之前采访你们科室主任蔡三军教授的时候,他曾说过,美国直肠癌的发病率曾经比我们还高,但是近二十年来发病率连续下降,死亡率也在下降,而生存率迅速升高。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一级预防,就是多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荤的,再加一些药物的预防,这可以起到35%的作用;而两级预防,就是早发现,早诊断、筛查普查、癌前病变的治疗,这个占到53%的作用;而临床起的作用,只有12%。
李心翔:是的,筛查预防非常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直肠肿瘤一期的时候被发现,那么治疗的时候不需要放化疗,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而如果在四期的时候才被发现,那时即使所有的治疗手段都用上,治愈率还是非常低。这就像环保一样,如果等到环境都被破坏了,那时再来清除雾霾,治理河道污染等,所要花的人力和财力非常厉害,但效果还不一定好。
记者:其实现在上海市卫计委已经推出了一项卫生服务项目——对上海五十岁以上大肠癌高发年龄的人群进行筛查普查,全部由政府提供资金。这是否提高了直肠癌的早期发现率?
李心翔:是的,我们门诊时常常会碰到一些患者,就是因为在筛查时查出了癌症或癌前病变而来看病的。比如前段时间,一个老先生来看病,查出来结肠癌已经四五厘米了,他说没什么症状,是社区筛查查出来的。
当然,也有一些患者并没有关心这些筛查,而且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拖延着,等到来我们这里的时候已经发展到非常晚期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很遗憾。
掌握的技术越多,就越能给出更好的方案
在那位七十多岁的老年患者的CT报告和核磁共振报告出来之后,李心翔仔细查看了之后,向患者的家属介绍说:“从报告的情况来看,病灶比较多,但还好还没有肝肺转移,只有一点淋巴结转移,从临床检查来看,是一个可治愈的病例,有机会能根治。只是还要在手术中查看,种植转移的情况,万一扩散范围很大,那治愈的机会就很渺茫。”
“什么是种植转移?”家属有点不明所以。
“打个比方来说,就像癌症的种子,如果全面撒开,撒在肚子里到处都是的话,就很危险。而这又不是能通过CT和核磁共振看出来的,只能在开腹时才能看到。”李心翔解释说。
在解释了报告的内容后,李心翔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进行他所专长的微创手术,患者和家属对此有点疑虑,而李心翔在做了一番解释之后,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记者:如何和病人及家属沟通,把专业的医学术语转化为他们能听得懂的语言,这是医生在沟通过程中要琢磨的地方。
李心翔:所以我认为科普教育很重要,我们国家在这一块做得还不够,如果做得很好,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医生就能更好地和患者进行沟通,医患关系也会更为融洽。
我现在在有空的时候常常会做一些公众的科普讲座,甚至会在讲座中放一些手术的照片,我想让大家对手术可以有一个客观的了解,而不是把它想成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这其实对医生也是有利的,如果患者对疾病有所了解,很多事情就不用一遍遍地说了,他们已经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就像我之前碰到一个男性患者,我跟他介绍一些情况,他就对我说:“李医生,这个我知道,我在你之前的科普讲座上听到过,你说术前检查不能代表术中探查。”记者:你和患者说,会进行微创手术,那他们就会有这样的疑虑,做腹腔镜微创手术,只是在肚子上打几个洞,能把肿瘤切除干净吗?
李心翔:这是很多患者的疑虑,其实第一例腹腔镜肠癌手术年就在美国展开了,这一技术已经发展25年了,发展得很快,现在越来越多的肠癌手术用腹腔镜手术来代替。它的优势很明显,能让视野放大5倍,医生可以在显示屏上看到整个身体结构及淋巴结情况,有利于精细操作。而且它创伤小,出血少,患者可以恢复得更快,在切掉肿瘤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神经。
作为一名医生来说,就是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来推荐给他最佳的治疗方案,掌握的技术越多,就越能给出更好的方案。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等等,都只是医生手上掌握的工具,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好的医生就是要让患者的治疗获益最大化,不能保证%治愈,但要让患者获得最大可能性的治愈机会。